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54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罪犯、精神病患者外,“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有过1937年和1941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选举,人民群众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的各级民意机构即议会和政府机构。选举在极其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参选率高达80%,有的县达到95%,有的村、区达到100%;就是在游击区,参选率一般也在70%以上。针对边区的群众大都居住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文化底子薄,文盲占绝大多数的事实,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灵活多样的选举办法,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投纸团法以及背箱法等等,尽量使边区的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投上一票。
——摘编自刘启春杨路《“三三制”政权: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试验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陕甘宁边区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改革的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国家
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并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3.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双方约定:保证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友好关系。苏日双方在宣言中声明:“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日本誓当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4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就苏日条约发表声明:“查东北四省及外蒙之为中华民国之一部,而为中华民国之领土,无待赘言。中国政府与人民,对于第三国间所为妨害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之任何约定,决不能承认。并郑重声明,苏、日两国公布之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4月24日,蒋介石向各地军政要员发出密电,通报了他对条约的判断。蒋介石认为,该条约的订立并非日本外交的成功,而是苏联外交的成功,“此约之订立,其主动全在苏联,亦可谓为苏联对日计划之成功,其于敌寇,实有害无利,且适足以增加其失败之因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战略目的。
(2)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对苏日条约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章太炎是一位国学大师,最大建树是对中国古代整体历史、文化进行广大而深刻的诠释。章太炎也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用革命的观点去解释许多事物,如强烈的种族与反专制的观点即是他思想中常见的两个主轴。
许多人因为章太炎是“国粹派”,又看到他文章中的古色古调,便误以为他反对西学,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章氏受西学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斯宾塞学说对他的影响相当大。……章太炎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他提倡的“国粹”或“国学”,是指在君权时代中不得志的经师之学、是与“湛心利禄”的官僚士大夫相敌对的抱残守缺者之学、是与历史上当权派不合作之学、是批评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及它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学说……章太炎非常强调所有个体之间的平等,以“齐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重整传统。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章太炎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太炎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8—19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述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作答,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

3.单选题(共24题)

6.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7.
18世纪初期在汉诺威过惯了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乔治一世父子,依据《王位继承法》先后继任了英国国王,他们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已经建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
B.限制王权获得了重大进展
C.出现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良机
D.尊重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
8.
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上缴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
B.人口和军事、政治重心西迁
C.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
D.国民党对中共进行经济封锁
9.
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C.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10.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11.
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
A.租界特权
B.领事裁判权
C.关税自主权
D.最惠国待遇
12.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
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
13.
《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与清朝关系友好
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侵犯了中国领土
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14.
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列强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八国联军联手武装侵略中国。这两次战争的不同点是
A.列强勾结发动侵华战争
B.疯狂掠夺中国人民财产
C.条约设定侮辱国民人权
D.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化
15.
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16.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盛行,一些父母“很少从保护子女与子女福利的角度要求控制劳动时间,却十分担心议会将限制劳动时间,剥夺他们子女的劳动利益。”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
A.劳动力严重短缺
B.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C.价值体系的紊乱
D.倾向于立法保护童工
17.
有学者统计,16—18世纪从美洲流入西欧的白银总量达10万吨,但同时有3.2万吨被分流到亚洲,1.1万吨被分流到了东欧和西亚,美洲白银在西欧的实际存量只有5.7万吨。材料中的“分流”现象
A.缓解了欧洲货币过剩问题
B.加速了欧洲物价的上涨
C.导致了欧洲对外贸易衰落
D.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
18.
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红字》《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
19.
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D.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20.
(题文)1940年,欧洲英吉利海峡曾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转移——“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中国抗战初期,也上演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撤退,堪称“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这场“生死大撤退”的影响是
A.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
B.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C.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D.使民族工业得到前所未有协调发展
21.
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22.
“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23.
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
A.鼓励个人的奋斗
B.反对封建的等级特权
C.否定上帝的存在
D.打破天主教精神枷锁
24.
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
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25.
马克思曾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马克思口中的“他”是
A.彼特拉克
B.但丁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26.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27.
印章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品。根据印面形式划分,文字凹陷下去的印章称为阴文印,文字凸起的称为阳文印。下图中的阴文印钤盖出的印拓应是
A.
B.
C.
D.
28.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B.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9.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4.选择题(共1题)

30.一辆汽车的载重是7000千克,合70吨.(判断对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