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这时期倭寇为祸最烈的是南直隶、浙西一带,包括应天、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杭州等府,即明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带。倭寇一路烧、杀、抢掠,破坏交通设施以防明军追击,劫掠人口卖回日本,或用以延缓明军追击。到了嘉靖26年(1546年),甚至形成“倭寇百艘久泊宁、台,数千人登岸焚劫”的局面。
材料二:戚继光率军抗倭时,有一次临时派他的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到达。戚继光军令如山,他的儿子被军法处置。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材料一中的倭寇主要来自哪个国家?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志向?
(4)请用一句话对戚继光进行评价。
材料一:朱元璋派出大量特务,事无巨细,打探大臣的行踪。包括大臣家晚上请的什么客,作的什么诗,第二天上朝有时朱元璋还装出无意的样子当面提醒酒宴中的细事,群臣无不惊骇,在朝廷上战战兢兢,而朱元璋恰恰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材料二:清代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皇帝一人处理。
(1)材料一中的特务具体指什么?到明成祖时又增设了哪一特务机构?他们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军机处是清朝哪一位皇帝设立的?它是由什么人员组成的?
(3)材料中的特务机构和军机处的设立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共同影响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足迹到达南洋与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材料二:乾隆统治的时候,清政府再度限制海外的一切贸易。到了乾隆22年,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什么不同的对外政策?
(2)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2.选择题- (共20题)
A.苏轼 | B.李清照 | C.辛弃疾 | D.关汉卿 |
A.造纸术的产生过程 |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C.纸币“交子”的生产过程 | D.圆形方孔钱的铸造过程 |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
B.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
A.出现中国最早的纸 | B.发明了火药 |
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D.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
A.满族 | B.藏族 | C.回族 | D.蒙古族 |
A.1247年吐蕃各部归附蒙古 |
B.明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
C.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
D.清前期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 |
①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②人地矛盾突出
③财政危机
④官员结党营私,贪风日盛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
C.政治和统治思想紧密结合 |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