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六年级
试卷号:37847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9

1.综合题(共3题)

1.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何作用?
材料二 

图一宣政院印    图二达赖金印    图三班禅金印
(2)指出材料二中图一的宣政院印戳在哪个朝代的官方文书中能见到?它的职责是什么?图二和图三反映的主要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为了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政府还在西藏设置了什么机构?
材料三 

图四清代《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 图五新疆伊犁将军府
(3)材料三中图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五中“伊犁将军”的职责是什么?
材料四  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2.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1)材料一中赵普提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从“权”“钱”“兵”中任选一项回答即可
(2)宋太祖采取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材料二中提到的“元行省制”,在中央掌管全国的“行政”、“军事”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4)材料三中明朝建立后,为进一步集中权力,朱元璋在中央是如何“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重大改组”的?
材料四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5)材料四中,哪两位“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中央中枢机构分别是什么?
3.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科技发明?发明者是谁?
材料二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出自……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为海上导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
(2)材料二中的指南针最早应用于航海是在什么时期?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了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什么时期?
材料三 忽作一声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花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碌,戴面具金睛……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殿裹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

——《东京梦华录》

(3)材料三描写的是游乐场景,当时燃放烟花爆竹已很盛行。“烟花爆竹”是哪一发明的应用?这一发明除了用来制作烟花爆竹,在当时还开始应用于哪一领域?
材料四 
作者
科技著作
内容地位
A
《本草纲目》
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B”。
C
D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4)将材料四表格内容中的A、B、C、D补充完整。

2.选择题(共16题)

4.
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C.该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作者司马光生活在北宋
5.
蒙古草原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被蒙古军队先后灭亡的政权有
①辽
②金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①④
D.③②④
6.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的是
A.唐太宗向魏征征询如何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李白使用“交子”支付酒店老板的酒钱
D.江南地区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7.
北宋时期有“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谚语。该谚语反映的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政府轻视军队
B.北宋时武将升迁慢
C.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宋代军队生活待遇极差
8.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台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9.
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岳飞抗金
B.宋金和议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10.
某历史兴趣小组打算编排一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课本剧,你认为下列场景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粮店出售占城稻
B.城市买卖昼夜不绝
C.景德镇瓷器在市面上出售
D.买卖东西不再使用铜钱
11.
宋与辽、夏、金和议的相同之处是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C.划定双方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12.
忽必烈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加快了统一大业的完成。下列措施与忽必烈有关的是
①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②广开言路
③整顿吏治
④注重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4.
歌曲《奔赴索马里》中唱道:“中华勇士,铁血男儿,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前……”这里提到的郑和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最负盛名的航海家。他曾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A.波斯湾沿岸
B.印度半岛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阿拉伯半岛和红海沿岸
15.
下列有关明朝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和向日葵等
B.南京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C.明朝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D.明朝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16.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17.
清朝前期的商业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B.吴江县的盛泽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大都市
C.晋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D.徽商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18.
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是
A.《三国演义》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19.
下图人物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下面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C.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
D.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