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二4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43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6/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革命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国家一直在进步。旧贵族丧失了原有的政治权力,但他们获得了丰厚的补偿,免缴了大部分的公共捐税;资产阶级则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旧贵族竭力维护自己的既有特权,新资产阶级则竭力为自己谋取新特权。唯独农民,在新时代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他们被抛弃在死寂的农村,权益无人过问,压迫则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路易十四以后的朝代中,政府每年都现身说法,告诉人民对私有财产应持轻视态度。18世纪下半叶,当公共工程尤其是筑路蔚然成风时,政府毫不犹豫地占有了筑路所需的所有土地,夷平了妨碍筑路的房屋。桥梁公路工程指挥从那时起,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爱上了直线的几何美;他们宁肯穿过无数不动产,也不愿绕一个小弯。在这种情况下被破坏或毁掉的财产总是迟迟得不到赔偿,赔偿费由政府随意规定,而且经常是分文不赔。”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工资收入状况
1851年与1755年相比,18种行业名义工资及增幅表明,农业工人、棉纺织业工人,印刷行业工人和造船行业工人属于低增幅层,名义工资收入增幅61.3%—69.6%;律师、职员、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学者属于高增幅层,同比增幅达234%—695.5%;其余行业均属中增幅层,同比增长约在92.8%—190.6%之间。
1755—1851年英国工人(所有行业工人)实际工资收入状况指数(1851年为100)
时间
1755
1781
1797
1805
1810
1815
1919
1827
1835
1851
指数
42.74
39.2
42.48
40.64
39.4
40.7
46.1
58.69
69.3
100
 
——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3期第34~39页)
阅读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法国大革命前夕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不同社会群体经济地位的影响。
(3)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现象产生影响的共通之处。
2.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 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时期,对外国人以“宾客”相待。接待外国人热情,有礼。接待外国人的地方叫“固鸿胪”,接待外国人的导游翻译叫“译官”。唐朝时期,中国人对他们也极为有礼。外国人云集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鸿胪寺”,接待外国人的地方叫“礼宾院”,对外国人也是以“宾客”相待的。明清时期称日本为“倭寇”,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受日本侵略,称日本人为“小日本”,“东洋鬼子”。称西方人为“洋夷”、“洋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称西方人为“洋鬼子”、“外国佬”。就是大清皇帝致英王的“上谕”中,也称外国人为“外夷”。清朝的老百姓还管洋人叫“红毛”。
材料二历史上,各国对中国有过各式各样的称谓。如:1.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2.China: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3.Chink(清国人):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4.Chinees(西内逊):“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近代的西方人还有把中国人称为“中国佬”、“中国猪”、“黄祸”、“支那”,等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到近代中国对外国人态度的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单选题(共12题)

4.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
5.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 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6.
通过《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1943年,美国和英国放弃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这表明(    )
A.中国取得了独立自主地位
B.抗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D.民族平等原则在世界得到普遍认同
7.
下图为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土地所有权证)。这表明太平天国(    )
A.已经转变成为新的封建政权
B.在农村开始实施《天朝田亩制度》
C.彻底放弃了最初的革命理想
D.把现实问题看得高于理想问题
8.
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忻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战争开始后,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清政府的策略(    )
A.延缓了日军的军事进攻
B.使清军在战场上更加被动
C.有利于中国抗击日本的进攻
D.主和是正确的外交策略
9.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    )
A.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
B.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是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
10.
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采用汉、蒙、藏、维、壮等五种民族文字。透过人民币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①民族平等原则
②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
③民族区域自治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11.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写道:“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
A.建国初“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12.
“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隼:“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这些“主义”的提出都具有政治色彩
B.这些“主义”的提出都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13.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提到“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
A.倡导人人平等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D.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14.
“中学”和“西学”谁为体用在中国争论了上百年,“中学”和“西学”在中国相互竞争、相互渗透也有上百年。其中使“西学”对中国影响最大、使“中学”在中国受到冲击最大的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新民主主义革命
15.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