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材料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请依次指出。它们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毗邻的赵国又发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当时实力稍逊的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腰系皮带,下身长裤皮靴;同时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组建骑兵部队,取代春秋以来惯用的车兵和步兵。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改革”,而“胡服骑射”则类似于“对外开放”。因此“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义,并指出相对于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的不足之处。
材料一 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毗邻的赵国又发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当时实力稍逊的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腰系皮带,下身长裤皮靴;同时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组建骑兵部队,取代春秋以来惯用的车兵和步兵。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改革”,而“胡服骑射”则类似于“对外开放”。因此“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摘编自杨波《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军事领域的改革成效是立竿见影的,他在最短时间内“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扭转了赵国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解决了赵国周边的国家安全危机,同时也拓土开疆千里。虽然赵国的变革有成效,但比起当时的诸候国来说,却东边不如齐国富饶,西边不如秦国变法深刻。相比秦国商鞅变法,则与赵国“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纯军事领域的变革大为不同。商鞅变法抓住了富国强兵的根本就是人力物力财力,他通过变革废除了与当时不适应的春秋旧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义,并指出相对于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的不足之处。
3.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官制,隋以前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滥立名目,南朝且置有侨州郡县,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造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由于官吏冗多,耗费国家大量资财,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去郡这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节约了封建政府开支,加强了行政效率。
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余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
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谷)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障农民的正常生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改革的重大影响。
材料一 地方官制,隋以前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滥立名目,南朝且置有侨州郡县,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造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由于官吏冗多,耗费国家大量资财,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去郡这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节约了封建政府开支,加强了行政效率。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度支(后改称民部)工部六部。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余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
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谷)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障农民的正常生产。
——摘编自《隋文帝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隋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改革的重大影响。
2.单选题- (共19题)
4.
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被他严词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这表明
A. 民主政治的环境决定了伟人的品格
B. 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
C. 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 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
A. 民主政治的环境决定了伟人的品格
B. 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
C. 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 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
5.
在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在将雅典城邦划分为十个部落的同时又给每个部落确定一位民族英雄。这一举措意在
A.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
B.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
C.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
D.麻痹雅典公民以维护城邦制 |
6.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环境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 |
B.公民素质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
C.经济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 |
D.政治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
7.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规定: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隐居避世,必须到公民大会参加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必须人人参政 |
B.宣扬平等意识 |
C.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
D.强调依法治国 |
8.
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依据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希腊城邦使公民个人缺乏独立性 |
B.民主政体是希腊城邦的共同选择 |
C.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营造了和平环境 |
D.希腊城邦是由一些公民共同体所组成 |
9.
雅典民主政体从梭伦时期开始到伯利克里时期完成,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和立法机
构,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构。这种权力的划分
构,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构。这种权力的划分
A.不利于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 B.呈现出三权分离的趋势 |
C.奠定了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础 | D.激发了居民参政的热情 |
10.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A.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A.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11.
雅典所有公民都有资格担任法官,城邦将司法判决权赋予陪审法庭,陪审庭合议决定最终判决,让公民成为司法审判的主体。这种做法
A.体现了司法主权在民的原则 |
B.使雅典公民成为法律专业人才 |
C.提高了雅典人参政的积极性 |
D.使雅典城邦开始成为公民团体 |
12.
史载: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将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分为4个城区部落和15(或16)个乡村部落,规定凡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一改革
A.增强了罗马国家公民的力量 |
B.吸收了雅典梭伦改革的精髓 |
C.是罗马国家法制建设的开端 |
D.刺激了罗马国家的对外扩张 |
13.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制得到有效巩固 |
B.井田制发生动摇 |
C.分封制得到有效巩固 |
D.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 |
14.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
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 |
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
15.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
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
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
16.
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宗教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
B.倡导因行称义 |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
D.宣扬理性主义 |
17.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
C.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
18.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
C.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
D.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
19.
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影响是
A.使英国国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
B.使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
C.使英国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国家发展 |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
20.
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
A.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
B.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D.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 |
21.
战国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
B.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
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
D.井田制开始遭破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