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随堂训练(含答案)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841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2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
A:_____ ;  B:_____;C:_____。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______;b. ______ ;c._________。
(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说出你的理由。
2.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2.选择题(共15题)

3.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B.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C.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4.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5.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描绘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A.西夏
B.契丹
C.党项
D.女真族
6.
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B.南北政权对峙C.民族政权并立D.战乱不息
7.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8.
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融
9.
下列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10.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  )
A.春秋的尊王攘夷B.秦朝郡县制的推广
C.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D.元朝民族融合
11.
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

A. A    B. B    C. C    D. D
12.
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1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体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交流、融合加强 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岳家军的抵抗
14.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15.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三字经上的这段内容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松赞干布
B.元昊
C.耶律阿保机
D.完颜阿骨打
16.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 寇准
B. 宋真宗
C. 宋高宗
D. 明太祖
17.

若甲数的23比乙数的4倍多1,设甲数为x,乙数为y,列出的二元一次方程应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