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836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0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6中的技术是谁发明的,该技术的问世有什么重大意义?
(2)图7中的发明在北宋时期有何发展?对当时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图8反映了什么情况?这种发明对激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宋、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请写出元朝时掌管全国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名称。
(3)明清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
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9是哪种著名陶瓷?它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发展状况?
(2)根据图10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船的发展状况以及产生的影响。
(3)图11所示书籍的作者是谁?该书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2.选择题(共17题)

4.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5.
元朝设置的负责管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
A.行中书省B.西域都护C.北庭都元帅府D.澎湖巡检司
6.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他描写的情景是(   )
A.北宋抗辽B.北宋抗西夏C.南宋抗金D.南宋抗元
7.
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融
8.
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有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现满目,各种艺人在这阻卖艺谋生。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唐代长安B.北宋开封C.元朝大都D.清朝北京
9.
下列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寇准——宋夏和约B.文天祥——抗击元军
C.岳飞——郾城大败辽军D.朱温—一建立北宋
10.
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A.统一蒙古B.建立元朝C.灭掉金朝D.灭掉南宋
11.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2.
下列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推动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发生B.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
13.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军机处设立的(   )
A.背景B.职能C.人员构成D.影响
14.
清朝前期,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首领是(   )
A.阿骨打B.阿保机C.元昊D.渥巴锡
15.
下列各个选项中,不属于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的是(   )
A.设置宣政院B.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C.设立驻藏大臣D.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16.
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朝耕地面积有549.36万顷,至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耕地面积达741.45万暖。导致以上材料中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②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③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7.
2009年8月27日,金门各界举行明代延平郡王郑成功385周年冥诞公祭典礼,追怀这位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   )
A.率军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B.打败噶尔丹,稳定西北边疆
C.组织雅克萨之战,保卫祖国疆土
D.讨伐大、小和卓,平定分裂祖国的叛乱
18.
清朝社会内部矛盾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   )
①贪腐之风蔓延   
②西方殖民入侵   
③贫富分化严重   
④民众生活困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这一时期的昆曲作者及代表作是(   )
A.洪 昇——《长生殿》B.汤显祖——《牡丹亭》
C.王实甫——《桃花扇》D.关汉卿——《窦娥冤》
20.
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 加强了经济交流
B. 发展了航海技术
C. 树立了明朝国威
D. 促进了政治交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