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材料一: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
材料二: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和织丝绸的国家……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材料三: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另据《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还有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中的这场兵变发生在何时何地?(2)材料三宋高宗的话反映了宋朝哪一行业的兴盛?管理该行业的专业机构是什么?
(3)上述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快速发展,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材料二: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图一是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之一,它不仅“迎进来,也走出去”。你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吗?请举例说明它不仅“迎进来,也走出去”。(2)图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政策。你能判断这是什么政策吗?
(3)材料二中反映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1)李时珍是哪个朝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2)请分别写出图1、图2两位人物的一例主要著作。
(3)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明长城东、西分别至哪里?
材料一:开辟荆棒,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
材料二: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位于古城拉萨老城区中心地段。清朝政府曾在这里成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
材料三: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下诏亲征。
——魏源《圣武记》
(1)材料一中被郭沫若誉为“一代英雄”的是谁?郭沫若对他做出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中提及的清朝驻藏机构是哪一年创设的?这一机构的创设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请列举两项康熙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的贡献。
2.选择题- (共15题)
A.《史记》 | B.《三国演义》 | C.《水浒传》 | D.《资治通鉴》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 B.大运河贯通南北 |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
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 B.统一了女真各部 |
C.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 D.收复了建康失地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