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材料一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2.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1)依据材料一说说农奴的处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5)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6)材料六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材料六中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俄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五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
材料六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扣操之过急。然而,距今(2019年)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说农奴的处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5)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6)材料六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材料六中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单选题- (共26题)
4.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这首诗歌反映了梭伦()
①大权独揽,个人至上 ②崇尚正义和法制
③超越贵族、平民的集团私利 ④制定、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
①大权独揽,个人至上 ②崇尚正义和法制
③超越贵族、平民的集团私利 ④制定、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6.
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成的,而是用血写成的。”这是在说明《德拉古法典》
A.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 |
B.编订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斗争 |
C.在实施中遭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贵族强烈反对 |
D.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
9.
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
B.加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
12.
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13.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14.
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
A.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
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现状 |
D.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
15.
“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16.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
20.
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
22.
穆罕默德·阿里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金钥匙。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大力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 B.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
C.围绕军事工业,大力发展本国的民用工业 | D.组织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并创办报纸 |
25.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
28.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
D.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
3.选择题- (共9题)
30.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