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818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2)材料阐述了戴高乐欧洲观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请依据材料列举答题要点。
材料三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
1951年
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
法德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74年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年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81年
希腊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年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1993年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年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年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进程中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的第五次扩大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次扩大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重大变化?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观念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

2.单选题(共21题)

3.
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的是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
C.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D.伯利克里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4.
有学者指出:“其时(罗马的)法律已失去狭隘和形式主义的特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灵活、合理。”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
A.罗马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B.文艺复兴的深远影响
C.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
D.民主政治的相对完善
5.
下面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
B.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
C.代议制民主的不健全
D.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6.
针对美国的联邦体制,托克维尔曾认为这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加强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7.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8.
下面是关于英国国王、内阁、议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图示,下列选项中叙述正确的是
A.首相和议员由国王任命产生
B.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握有实权
C.议会有权对首相进行质询
D.内阁可以拒绝首相的决定
9.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重视分权制衡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建立了责任内阁
10.
“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永久性伤痛有(  )。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1.
“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  )
A.促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转折
D.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12.
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所著的《日本近现代史》中写道:“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根据这种说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B.英美在太平洋战场作战十分消极
C.日本对英美的开战没有扩大侵略范围
D.中日军队的直接作战并未超出中国大陆
13.
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4.
1824年,一位欧洲思想家自费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位思想家的行为
①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思考
②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
马克思认为:“(它)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材料所描述的是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光荣革命
16.
以下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重大事件,排序符合当时俄国历史进程的是:
①列宁提出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
②资产阶级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共同发动起义
③彼得格勒的一次群众集会被临时政府军队开枪驱散
④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17.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澳门的回归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的强大
D.“一国两制”的提出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A.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B.制定机构不同
C.所体现的人民民主的原则
D.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19.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种变化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实行(  )
A.独立自主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
20.
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C.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
D.美中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
21.
有学者指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以下史实最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A.越南战争
B.古巴导弹危机
C.德国的统一
D.“9·11”事件
22.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最和平”是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23.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