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9题)
3.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
5.
“辉煌属于希腊!”古代希腊在众多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
B.希腊人对知识独特的渴求和探究 |
C.以伊索为代表的奴隶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
D.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的提高 |
6.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7.
有同学在研究某问题时将“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作为重要论据。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 |
B.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
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D.工业革命在亚洲各国扩展 |
9.
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
10.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 |
B.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 |
C.封建制度解体时期新兴思想的出现 |
D.希望继续维护天主教会权威的思想 |
11.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
12.
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放出来,而且他们能够在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A.青苗法 |
B.均输法 |
C.保马法 |
D.募役法 |
13.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
B.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
14.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
15.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隐患是
A.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
B.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策略不当 |
C.宋仁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
D.大地主大官僚势力强大,激烈反对 |
16.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7.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
18.
下图为北魏“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
B.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
C.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
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 |
19.
“……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A.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
C.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
D.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20.
《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 |
B.迁都洛阳 |
C.推行均田制 |
D.实行租调制 |
21.
11世纪时德皇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2.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
23.
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
B.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 |
C.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中世纪的人们对教会的统治不满 |
24.
梭伦死后,后人在他的塑像上刻下这样的铭文:“摧毁过无端骄横的波斯侵略者的萨拉米斯岛生育了梭伦,这位伟大的立法者。”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时得到所有阶层的拥护、认可 |
B.梭伦改革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完成的 |
C.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的国力,提高了雅典的地位 |
D.梭伦改革的主要功绩得到认可 |
25.
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
A.使用野蛮的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
B.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的局面 |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
26.
“梭伦的改革很受欢迎,但没有完全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状况是
①取消债务奴隶制
②公民按照财产分为四个等级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部分公民无法获得“观剧津贴”
①取消债务奴隶制
②公民按照财产分为四个等级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部分公民无法获得“观剧津贴”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28.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9.
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
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
30.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3.选择题- (共10题)
34.几年前,北京翠湖湿地公园因蓝藻爆发性繁殖导致频繁发生“水华”.通过反复喷洒农药“扑草净”杀灭蓝藻,同时也导致翠湖的沉水植物大量死亡.与之邻近的玉渊潭湿地公园却没有发生“水华”,生态系统稳定.某研究小组为了深究扑草净对沉水植物的影响,在实验室做了模拟实验:配置等量的一系列浓度的“扑草净”溶液,观察其对沉水植物金鱼藻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编号 | 实验水体 | 实验底泥 | 扑草净浓度(g/m3) | 成活率(%) |
1 | A | B | 0 | 100 |
2 | A | B | 0.10 | 90 |
3 | A | B | 0.20 | 75 |
4 | A | B | 0.30 | 45 |
5 | A | B | 0.40 | 15 |
6 | A | B | 0.50 | 0 |
35.几年前,北京翠湖湿地公园因蓝藻爆发性繁殖导致频繁发生“水华”.通过反复喷洒农药“扑草净”杀灭蓝藻,同时也导致翠湖的沉水植物大量死亡.与之邻近的玉渊潭湿地公园却没有发生“水华”,生态系统稳定.某研究小组为了深究扑草净对沉水植物的影响,在实验室做了模拟实验:配置等量的一系列浓度的“扑草净”溶液,观察其对沉水植物金鱼藻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编号 | 实验水体 | 实验底泥 | 扑草净浓度(g/m3) | 成活率(%) |
1 | A | B | 0 | 100 |
2 | A | B | 0.10 | 90 |
3 | A | B | 0.20 | 75 |
4 | A | B | 0.30 | 45 |
5 | A | B | 0.40 | 15 |
6 | A | B | 0.50 | 0 |
36.由核电荷数不同的A和B组成的五组元素如下表:
组别 | 1 | 2 | 3 | 4 | 5 |
A的核电荷数 | 2 | 19 | 6 | 9 | 11 |
B的核电荷数 | 12 | 11 | 16 | 19 | 13 |
其中A、B元素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的组是{#blank#}1{#/blank#},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的组是{#blank#}2{#/blank#},A、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组是{#blank#}3{#/blank#},元素化学性质十分相似的组是{#blank#}4{#/blank#},属于同一周期元素的组是{#blank#}5{#/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