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8~2019学年初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805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6

1.综合题(共3题)

1.
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出三项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据材料二,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并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2.
“世界屋脊”上的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史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元代西藏被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和元朝对西藏的具体施政以及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官员、僧人、商贾的相互来往,进一步推动了西藏和内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发展,共同促进和繁荣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在内的统一的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元代内地的建筑技术、造船技术、陶瓷工艺、雕版印刷技术及器材等科技文化相继传入西藏,对藏族的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元朝统治西藏:万里雪域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材料二:清朝取代明代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使西藏在中国版图最后确定,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西藏自身也在这200多年的安定中,发展了自己的经济文化,在西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莫定了西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清朝时期,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更加紧密,大批藏僧进京城学习、供职、主持寺庙法事等,把藏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带入中原。同时内地的大臣、军队驻扎西藏,汉族商人入藏贸易等都为藏汉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藏在线·清朝时期》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元朝管辖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名称,指出元朝有效管辖的历史影响。
(2)结合课本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清朝取代明代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使西藏在中国版图最后确定”。
(3)元朝与清朝对西藏有效管辖,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暄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沦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2.选择题(共19题)

4.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万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的战争频繁B.元朝的交通便捷
C.元朝的商业繁荣D.元朝的农业发展
5.
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
A.窦娥B.黄道婆C.王昭君D.李清照
6.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A.维吾尔族B.回族C.苗族D.白族
7.
学习宋元历史后,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南宋诗人林升描写的都城,当时叫
A.开封B.临安C.汴州D.杭州
9.
在我国美术史上,描绘北宋东京汁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的不朽作品
A.《清明上河图》B.《秋郊饮马图》C.《纺车图》D.《耕获图》
10.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1.
宋元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以下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应当是(  )
A.造纸术和火药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D.指南针和造纸术
12.
史书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建立这一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蒙古族
D. 党项族
13.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的是赵姓。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A.当时赵姓人口最多B.编者姓赵C.赵姓起源很早D.宋代皇帝姓赵
14.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的史实。这一现象最早发生在
A.汉朝B.隋朝C.唐朝D.南宋
15.

2015年5月起,烟草价格提高10%,在青少年中的销售量就下降了18%。青少年吸烟(    )

16.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了
A.君主专制制度B.休养生息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7.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18.
乾隆时,内阁学士胡忠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忠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这反映了统治者
A. 设立军机处   B. 实行八股取士
C. 制造文字狱   D. 设置厂卫机构
19.
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着以下一组图片,他们取材于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20.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垂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1.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是郭沫若所写的挽联。这幅挽联称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岳飞抗金D.文天祥抗元
22.

若令a⊗b=ab﹣b2,a#b=a+b﹣ab2,则(6⊗2)+(6#2)={#blank#}1{#/blank#} 

3.填空题(共2题)

23.
589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朝,统一全国。1279年,元军灭________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4.
唐朝都城________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加以管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