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展单元复习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8022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0

1.综合题(共4题)

1.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等地设置A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材料三:《天妃灵应之记》碑文记载:“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
材料四: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材料二中导致“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材料二中A的指什么?
(3)明朝的对外关系中既有交往又有冲突,“交往”和“冲突”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些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2.
自秦朝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

——《元史地理志》

材料四 
朝代
设立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明太祖)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雍正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为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为同样的目的,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与历史上哪一位皇帝有关?唐玄宗采取何种措施来完善科举制的?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4)材料四表格中A、B处组织机构分别是什么?
(5)综上所述,自秦朝以来建立、发展的这一政治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有何积极作用?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开放的时代。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唐朝对外交往中“西行”与“东渡”的两位重要使者,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材料二:

材料三: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1)材料一中“西行”和“东渡”的使者分别是谁?他们在唐朝对外交往中的贡献有什么共同点?
(2)从材料一中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个特点。
(3)观察材料二中的图一信息,写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根据图二《鸟笼中的君臣对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
(4)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我国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儿女对祖国真挚情感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和同为一家”指唐与哪个民族的关系?写出唐与该民族友好交往的另一个史实?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现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后来,明太祖又在地方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清政府在台湾、西藏、新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上所述,你认为有哪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2.选择题(共25题)

5.
在中国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
B.蒙古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契丹族
D.壮族、维吾尔族
6.
张学良在一首诗中写道:“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诗中的“胡”是指
A.女真族
B.蒙古族
C.日本
D.荷兰
7.
“浩然正气贯长虹,投笔焚衣怒发冲。虎胆骋驰千里路,鸿韬鏖战百寻艨。驱除荷虏垂丰绩,收复台疆建伟功。爱国勋名彪史简,千秋禹甸颂英雄。”这首诗歌咏颂的人物是
A.张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8.
***曾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可以作为此观点论据是
①设置驻藏大臣管辖西藏
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③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④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场杀;花脸的孙猴,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的喳喳……”歌曲《戏说脸谱》所唱的是被称为我国“国粹”的一种戏曲,它是
A.秦腔
B.京剧
C.昆曲
D.汉调
10.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1.
“保南疆……山鏖水战,凯歌频奏。战事蹴英才,著兵书,攻略机谋弥就。俟荡平倭寇。”该则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岳飞
B.俞大猷
C.戚继光
D.郑和
12.
2011年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已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中国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纪录片中涉及的城市是(    )
A.北京B.南京C.广州D.上海
13.
鲁迅认为,这部小说中“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更是预示着小说中“林妹妹”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14.
下列是某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专题时归纳的“古代对外友好交往”专题内容,下列选项与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D.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
15.
从汉代丝绸之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宣扬大国形象和风采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16.
清朝时,有一位考官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因为“维”“止”被歪曲解释为“雍”“正”去偷(雍正为清朝的皇帝)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禁书毁书
C.好大喜功
D.提倡言论自由
17.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是
A.市舶司
B.宣政院
C.内阁
D.军机处
18.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9.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20.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
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某同学赋诗一首:“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美名远播”的“壮举”应包括
①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②1405~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
③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
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航海技术的发展
23.
以下是小丽同学的整理的课堂笔记()

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繁荣与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4.
清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此处“伟大的建筑”应指(  )
A.紫禁城B.圆明园C.颐和园D.天安门
25.
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④
26.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年前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A.张骞通西域B.郑和下西洋
C.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7.有时候,感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感动;有时候,我们铭记了感动;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做到感动身边的人。开展“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    )

①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③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8.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A.阿骨打B.忽必烈C.努尔哈赤D.皇太极
29.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啃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A.否定传统,学习西方
B.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C.脱离传统,彻底创新
D.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