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6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撒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四:《梦梁录》春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逐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1)根据材料一回答,宋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图片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类?
(3)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哪方面的情况?
(4)根据材料三、四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材料一: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撒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选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摘自部编版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所见”。材料四:《梦梁录》春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逐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1)根据材料一回答,宋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图片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类?
A.实物资料 |
B.文献资料 |
(4)根据材料三、四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2.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是宋代、明代时期的科技成就
(1)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一是唐朝时期出现的两种新型农具,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何用途?
(2)把材料二表格内容填充完整。① ;② ;③ ;④
(3)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谈谈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我们的启示。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是宋代、明代时期的科技成就
时期 | 代表人物 | 成就 | 评价(地位) |
宋朝 | ① | 活字印刷术 |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明朝 | 李时珍 | ② |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被誉为③ | |
徐光启 | ④ |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
(1)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一是唐朝时期出现的两种新型农具,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何用途?
(2)把材料二表格内容填充完整。① ;② ;③ ;④
(3)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谈谈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我们的启示。
3.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选官制度对宋朝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简要分析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4)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这种选官制度对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二: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两段材料均摘自部编版教材《历史》七下
(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对这种选官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这种选官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这种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选官制度对宋朝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简要分析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4)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这种选官制度对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4.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夏四月丁西,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材料三: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地方政教首脑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晤,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
(1)材料一中被称为“天可汗”的人是谁?此人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描述的与哪事件有关?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所设置的机构是什么?元朝时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4)材料四中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5)上述材料充分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夏四月丁西,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后晋)《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材料二: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材料三: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地方政教首脑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晤,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
——摘自部编版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1713年,① 册封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共同管理西藏事。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②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③(1)材料一中被称为“天可汗”的人是谁?此人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描述的与哪事件有关?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所设置的机构是什么?元朝时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4)材料四中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5)上述材料充分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在地理上又靠近日,因此成为倭寇侵扰的对象。当时明朝的不少官僚、富豪也下海经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以及沿海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为虎作伥,趁火打动,使倭寇更为嚣张。
材料二:下面是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的一些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三:此人率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经过激烈的战斗,此人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材料二的诗句中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3)材料三中的“此人”是谁?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4)我们应学习此人的什么精神品质?
(5)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面对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我们应坚持什么立场?
材料一:明朝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在地理上又靠近日,因此成为倭寇侵扰的对象。当时明朝的不少官僚、富豪也下海经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以及沿海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为虎作伥,趁火打动,使倭寇更为嚣张。
材料二:下面是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的一些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三:此人率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经过激烈的战斗,此人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摘自部编版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1)通过材料,你获得的信息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2)材料二的诗句中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3)材料三中的“此人”是谁?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4)我们应学习此人的什么精神品质?
(5)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面对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我们应坚持什么立场?
6.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由于明成祖实行开放政策,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28年间,郑和七次率百艘巨舰,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道: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对外商的活动和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进行限制。
(1)材料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作品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况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哪些地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3)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清朝实行的是哪一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对外交往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材料一: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由于明成祖实行开放政策,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28年间,郑和七次率百艘巨舰,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道: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对外商的活动和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进行限制。
(1)材料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作品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况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哪些地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3)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清朝实行的是哪一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对外交往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2.选择题- (共14题)
8.
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城水程、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料,又收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达的农业生产 |
B.繁荣的南方经济 |
C.精巧的手工工艺 |
D.独特的话字印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6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