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797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2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节孕育于远古时代并伴随各种习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农业年收主要是祖先庇佑的结果,于是有了屠宰牲畜等用于供奉、祭拜祖先等习俗,在汉代的每年正月初一,出现了家族中的子孙必须向长辈敬酒祝吉的习俗雏形,到唐宋时期,民间拜年贺寿之风盛行,先是小辈向长辈行跪拜之礼,祝其长命百岁,后长辈给小辈发放压岁钱,祝愿小辈能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摘编自李翠华《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

(1)根据材料,举一例春节习俗的名称。

(2)有的人认为,材料中提到的春节习俗蕴含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道德观。你是否赞同此说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千布迎娶唐朝公主,唐蕃结为亲家。在此之后,双方近23年未发生过战争,友好往来。松赞干布号召吐蕃人开始大规模的养蚕、缫丝,利用中原先进农耕技术种植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他还派遣子弟入唐朝修习《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以及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中原则从吐蕃大量输入马、牛、羊、骆驼、金器、染料等。

——摘编自曹国宁《论唐蕃和亲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元太宗五年(1233年)十二月,蒙古诸军与宋兵联合攻打蔡地,金人以海、沂等州授降,六年(1234年)正月,蒙军攻城,获承麟(金朝皇帝),杀之。宋兵取金主余骨归,金亡,七年(1235年)春,皇子(曲出)率蒙军讨伐宋朝。

——摘译自《元史》

(1)材料一中的这位唐朝公主是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蕃和亲的历史贡献。

(2)指出材料二所记录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材料二蒙古政权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所执行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泉州港兴起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至元代达到极盛。《马可·波罗行纪》中记录了元代泉州港的繁荣景象:“船舶来往如织,转載着各种货物,使往蛮子省的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究其原因一是蒙元重商,二是蒙元赏识善于经商者。

——摘编自申友良《从<马可波罗游记>看元初泉州的商业经济》

材料二广州十三行是清代半官半商性质的中西贸易的中介商行,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业务。清初屈大均曾撰《广州竹枝词》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1686年,清廷正式委托十三行协助粤海关管理广东的对外贸易,所有进出口商品都要经由十三行买卖,乾隆二十二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后,十三行更臻于全盛。

——摘编自纪德君 何诗莹《清代文学中的广州十三行描写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元代泉州港的商贸盛况。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代广州十三行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朝和清朝外贸政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前后到访过今天的越南、印度、伊朗、肯尼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满载大量优质的瓷器、丝绸、茶叶和金属制品等,每当船队靠近当地码头港口时,当地居民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从中也换回当地的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等。当船队返航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间,亚非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4次多。

——摘编自朱桂香《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等

(1)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知识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选择题(共17题)

5.
宋太祖委文人士大夫以重任,甚至地方统帅与中央军事首脑也由文人士大夫充任。这表明宋太祖意在(   )
A.推行文治政策 B. 提升武将地位 C. 分割宰相大权 D. 削弱地方势力
6.
依据澶渊之盟,宋朝每年要向辽国进贡数额巨大的岁币。然而,盟约签订后,宋通过对辽贸易平均每年获得80万贯的纯收入。由此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   )
A.促进了宋辽贸易发展 B. 加重了宋朝财政负担
B.阻碍了宋辽民族交往 D. 加剧了辽国经济恶化
7.
福建茶叶种植在北宋时期主要分布于建州和南剑州,至南宋末年扩大到福州、汀州,甚至泉州、漳州等地也有零星种植。可见,两宋时期福建茶叶(   )
A.销量大幅提高 B. 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B.品质十分优良 D. 研制技术日趋成熟
8.
下图为某一战役示意图,该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 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D. 郾城之战
9.
据《汉藏史集》载:1264年,忽必烈派宣政院使前往西藏的萨斯迦,沿途清查户口、物产、道路等情况。这一记载(   )
A.印证了元朝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B.反映了汉藏民族矛盾日趋激化
C.说明了元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
D.表明西藏未正式归入元朝版图
10.
唐以前“歌舞不相合,歌者不舞,舞者不歌”,自唐始歌者与舞者才“稍稍相合”,至“元人造曲,则歌者舞者合(为)一人,谓之杂剧”。可见,杂剧(   )
A.出现于唐朝以前     B. 延续了歌舞相互分离的特点
B.流行于盛唐时期     D. 是对歌舞艺术的沿袭与创新
11.
北宋靖康元年(116年),金军围攻汴梁城,宋兵于夜间向攻城金军发射露雳炮,他们被炮火烧乱阵脚,无奈北撤而去。可见,当时北宋火药武器的应用(   )
A.阻止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B. 打消了金军继续南下的念头
B.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 发挥了在攻防作战中的优势
12.
康熙年间,翰林编修戴名世因整理的《南山集》涉及南明诸王之事,惊动康熙,被凌迟处死,平素与之有过交往的32名尚书、侍郎被降职,共牵连300多人。这件事说明了清代(   )
A.思想专制登峰造极 B. 皇帝喜爱独断朝政
B.古籍文献得到保护 D. 官场贪腐之风蔓延
13.
17世纪末,沙俄妄图使准噶尔成为他们的殖民地,不断给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提供军火和派遣特务,结果噶尔丹在内蒙古地区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噶尔丹这一行为表明了他试图(   )
A.维护民族团结 B. 制造国家分裂
B.抵御外来侵扰 D. 归顺清朝统治
14.
小说《红楼梦》主角贾宝玉“毁僧谤道”,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痛恨“八股”,却偏爱“杂书”。据此反映了该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 推崇儒家思想
B.追求个性解放 D. 恪守男尊女卑
15.
清代广东政府规定,采矿业主只要向政府申报注册,定期纳税,就可以取得合法的权益。这一规定将使广东地区的(   )
A.地方商业税收日益减少   B. 矿主不受地方政府监管
B.采矿业能获得更大发展   D. 自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6.
安徽龙兴寺有副描述某一古代帝王生平的对联:“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该对联所述的这位帝王是(   )
A.刘邦     B. 李世民 C. 赵匡胤 D. 朱元璋
17.
“廷杖”是明代皇帝惩处大臣惯用的手法之一,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皇帝此举的意图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 防止官民违法
B.提高行政效率 D. 羞辱大臣尊严
18.
明朝中后期倭寇流窜于东南“沿江郡县不下数百处”,且“杀伤人民百余万”;为平息倭患,明朝“军民之死,军需之费”不计其数。这表明当时(   )
A.政府惧怕倭寇 B. 倭寇活动猖獗
B.民众消极抗倭 D. 海防日渐巩固
19.
明代长城是以城墙、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的军事防御性建筑,如下图所示其起传递讯息功能的建筑物是(   )
A.
B.
C.
D.
20.
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李自成起义的记述。据此可知起义军主张(   )
出处
记述
《李自成传》
“免粮”
《明史》
“迎闯王,不纳粮”
《明书》
“三不征(粮)”
 
A.赈济灾民 B. 平买平卖
B.严明军纪 D. 减免赋税
21.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招募数万大陆沿海居民来台开垦,并派人向台湾原住民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这有利于台湾(   )
A.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B. 加强同清政府的联系
B.摆脱荷兰殖民统治 D. 缓解人地矛盾的冲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