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届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绍兴市适应性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94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推动美国发展的决定性到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其中1-5条构成如下
第1条
10节
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2条
4节
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
第3条
3节
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4条
4节
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
第5条
 
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
 
——据《美国1787年宪法简介》改编
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同一时候,美国对新技术的态度则完全相反。
美国在这时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集聚了力量。……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了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根据《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在维护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重要原则方面的突出表现。从民主实施的地域范围和体现的外在形式两个角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
(2)依据剌料一,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对新一轮“科技创新”的不同态度或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美国“科技创新”的三突出事例。
2.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1963年,周恩来根据两岸关系的最新形势,在总结十年来对台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共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包括:①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台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管理。②若台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拨款补助。③台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意见和台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④国共双方要保证不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当天,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国民党军据守的岛屿。
——根据中国网《台湾百科》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二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中国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如果“一国两制”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可能甚至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
——据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等整理
(1)材料一中“一纲四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用一句话指出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所产生的主要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公开“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现实背景。
(2)写出通过“一国两制”构想的会议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国内意义。
3.
(加试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中,孙中山和甘地分别被誉为中国“国父”和印度“圣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美为甚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不完全同于一般的经济……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给自足的乡村基础上。
——摘自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大会的演说、甘地的《印度自治》等
材料二关于甘地对印度所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有两种认识提供如下:①认为“甘地是一个要复兴旧文明(如提倡手纺车)和宗教的人,那么在社会发展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②认为“甘地是爱和理解的象征,印度自由的建筑师。他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当时)历史。”
——据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蒙巴顿对甘地的评价等资料编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为解决欧美国家没能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经济主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有了怎样的新发展?比较指出孙中山、甘地所持经济思想的主要异同之处。
(2)阅读材料,你更侧重于“哪一种认识?侧重认识①,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侧重认识②,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甘地“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当时)历史”的贡献。(只作选择,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2.单选题(共21题)

4.
下表为雅典历史上某次重要改革所涉及的部分内容。据此,这次改革的主持者应该是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苏格拉底
5.
有学者指出,由于英国议会在1688年之后获得了立法、征税和支出权,因而它的权力比欧洲任何国家的议会、等级会议或国会都要大。下列不能直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B.议会掌握法官决定权
C.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
D.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
6.
近代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这一规定使得列强
①获得进出口货物税款的商定权
②取得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的特权
③疯狂向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④侵略中国进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日前上映的电影《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后,又一部阵容华丽、气势恢宏的史诗之作。电影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90年前的南昌起义
①已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②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点
③是中共独立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④揭开了走农村包阿城市道路的序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下列相关抗战史实,按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冯玉祥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③国、共两党揭开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④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9.
下列为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中三个值得注意的握手细节。这一“握手细节”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
A.外交空间的逐渐拓展
B.与美关系的逐步改善
C.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
D.不结盟政策正式形成
10.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可以“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该内容出自
A.《联合国家宣言》
B.《北大西洋公约》
C.《布雷顿森林协议》
D.《华沙组织条约》
11.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是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12.
《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以上史籍记载的两大水利工程
A.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
B.都是春秋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
C.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
D.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13.
“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平→透火焙干”,是中国古代某项手工技术的制作流程。下列《天工开物》中的部分插图,与该手工技术吻合的是
A.
B.
C.
D.
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15.
“火花”是贴往火柴盒上的商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边一组民国初年中国火柴业的火花图,主要反映了
A..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外围经济侵略的放松
C.实业爱国思想的传播
D.五四运动的初步成果
16.
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曾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说这话最有可能是在
A.土地改革运动时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十年“文革”时期
17.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这一“改革方向”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8.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19.
1901年6月,有人在《清议报》上发表《立宪法议》一文,认为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三种。他认为“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这篇文章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A.李鸿章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李大钊
20.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对这场改革的解读,正确的是
A.起因是教皇以修缮西斯廷小教堂为名大量兜售赎罪券
B.以马丁•路德据个人观点写成的《九十五条论纲》为开始的标志
C.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有利于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
D.受中国雕版印刷术影响的欧洲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这一运动
21.
有学者在评述欧洲某时期的社会现状时说:“这是个受无知和迷信牵制的世界。社会有两股非理性的强大势力,一是教会,即天主教廷;二是国王,那位绝对专制的一国之君。他们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摇,靠的就是人民的无知。”为此,欧洲兴起了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豢运动
22.
某画家在介绍自己画作的时候说:“‘让优美绝灭吧’,反传统、画面或支离破碎或稀奇古怪或荒诞不经”。该画家介绍的这一艺术流派
A.20世纪以后在西班牙首先兴起B.应该指的是现实主义绘画
C.代表性国家是极富个性的凡·高D.其代表作是《格尔尼卡》
23.
下图是一幅题为《怀疑蜜月究竟能持续多久》的漫画,描绘了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发生的某一重要事件。这事件
A.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使得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
C.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D.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合作的典范
24.
【加试题】残酷的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高涨。当时欧洲的报纸上不断出现了“宣布战争为非法”的术语,意味着存在一种普世的法律,违反这一法律而进行的战争被宣布是一种犯罪。这一普世的法律应该是指
A.《和平法令》
B.《拉巴洛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