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中华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突出贡献,让我们重温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目光聚焦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中国的四大文明对世界影响的巨大,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1)材料中“第二、三种东西”分别指中国古代的哪两项发明?
(2)第三种东西在航海上使用开始于什么时期?
(3)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请您说说这三种东西,是怎样改变世界面貌的?
中国的四大文明对世界影响的巨大,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1)材料中“第二、三种东西”分别指中国古代的哪两项发明?
(2)第三种东西在航海上使用开始于什么时期?
(3)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请您说说这三种东西,是怎样改变世界面貌的?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材料中所述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是什么?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3)依据所学说出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材料中所述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是什么?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3)依据所学说出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纪念郑和下西洋系列纪念邮票,如下图

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有哪些?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材料三: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感受到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4)除了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外,明朝中后期,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试举一例说明。
材料一:下列是纪念郑和下西洋系列纪念邮票,如下图

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有哪些?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材料三: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感受到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4)除了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外,明朝中后期,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试举一例说明。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您说出朱元璋和努尔哈赤历史贡献?
材料二:又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
材料三: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2)材料二中,宋濂在家请客之所以被明太祖知道,在哪个部门的工作有关?明成祖时又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设立有怎样的影响?
(4)明清时期政治特点有哪些?
材料一

(1)请您说出朱元璋和努尔哈赤历史贡献?
材料二:又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
材料三: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2)材料二中,宋濂在家请客之所以被明太祖知道,在哪个部门的工作有关?明成祖时又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设立有怎样的影响?
(4)明清时期政治特点有哪些?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事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请回答:
(1)材料一种的“选举制度”是指什么?
(2)唐朝时这一制度得以完善,以哪两门科目最为重要?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采取这一选用人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事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请回答:
(1)材料一种的“选举制度”是指什么?
(2)唐朝时这一制度得以完善,以哪两门科目最为重要?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采取这一选用人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选择题- (共9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