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两份法律条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需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材料
美国1787年宪法 第一条 第一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二条 第一款:行政权力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总统和具有同样任期的副总统,应照下列手续选举。 第二款:总统有权缔结条约,但必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的三分之二的人赞成。 第三条 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未受立的低级法院 | 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十一条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款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一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的。 |
比较两份法律条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需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27年的后半年,太宗就如何使国祚长久一事征询群臣的意见。年迈的萧瑀建议,应恢复使夏、商、周三代国祚长久的封建制。萧瑀的建议引起了历久不息的热烈争议。大多数朝廷官员完全反对恢复封建制。礼部侍郎李百药指出,周代所以国祚长久是由于天命,而不是由于封建制度,况且到了后期,周就极度衰弱了。另外一些官员则指出了实行封建的后果;魏徵的反对理由是,实行封建将缩小王畿,大量减少国家的岁入,以致无力供给官吏的俸禄。他和马周还指出诸侯无道的危险和可能发生的国家防务问题。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与国家主义者相对立的政治派别是州权主义者。他们认为各州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而邦联则是“各主权国家之间的一种同盟。”但他们对邦联时期棘手的政治、经济问题并无良策。因而都逐渐倾向于赋予中央政府更多的权力,以解决共同关心而又非一州所能单独解决的各种问题。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同时,民族区域自治是一种政治体制,通过这一政治体制,吸引少数民族人民参加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活动,在民主的基础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李安辉、王升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政治文明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多数朝廷官员完全反对恢复封建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家主义者与州权主义者在主张上的区别与一致性。
(3)根据材料三,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4)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央政府加强地方管理的认识。
材料一627年的后半年,太宗就如何使国祚长久一事征询群臣的意见。年迈的萧瑀建议,应恢复使夏、商、周三代国祚长久的封建制。萧瑀的建议引起了历久不息的热烈争议。大多数朝廷官员完全反对恢复封建制。礼部侍郎李百药指出,周代所以国祚长久是由于天命,而不是由于封建制度,况且到了后期,周就极度衰弱了。另外一些官员则指出了实行封建的后果;魏徵的反对理由是,实行封建将缩小王畿,大量减少国家的岁入,以致无力供给官吏的俸禄。他和马周还指出诸侯无道的危险和可能发生的国家防务问题。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与国家主义者相对立的政治派别是州权主义者。他们认为各州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而邦联则是“各主权国家之间的一种同盟。”但他们对邦联时期棘手的政治、经济问题并无良策。因而都逐渐倾向于赋予中央政府更多的权力,以解决共同关心而又非一州所能单独解决的各种问题。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同时,民族区域自治是一种政治体制,通过这一政治体制,吸引少数民族人民参加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活动,在民主的基础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李安辉、王升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政治文明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多数朝廷官员完全反对恢复封建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家主义者与州权主义者在主张上的区别与一致性。
(3)根据材料三,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4)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央政府加强地方管理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7题)
3.
如表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梭化的诗作:“许多人卖身为奴。失去自由,我已让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 彻底剥夺了雅典贵族的政治权利 |
B | 明治维新前,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德川幕府控制国家政权,实行“锁国”政策。 | 日本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
C |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选出。 | 标志着宪法实际上确认了共和政体 |
D | 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出现了空前的高涨,工业产值从15亿增加到30亿卢布。 | 标志着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
A.A |
B.B |
C.C |
D.D |
4.
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子其建造卫城之权。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露神奉为全希前的大神,吸引希船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据此可以说明
①帕特农掉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①帕特农掉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6.
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A.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 |
B.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
C.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
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
7.
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
A.是智者学派推动的结果 | B.开始冲击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
C.为雅典的民主奠定基础 | D.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相配套 |
8.
西方学者安德鲁斯指出:“对于雅典来说,公元前6世纪初,它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是减少公民的人数而把他们降为奴隶,还是从国外大量进口奴隶?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希腊民主政治存在着严重弊端 |
B.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社会问题 |
C.希波战争促进了奴隶贸易的繁荣 |
D.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地位逐步增强 |
9.
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然后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这反映出
A.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B.法庭判决主要依据的是情感 |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
D.法官判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
10.
古代雅典设有很多警奴,每当公民大会的日子,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据此可知
A.公民大会参与者众多 |
B.公民的权力受到限制 |
C.公民消极对抗执政者 |
D.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 |
1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
B.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
C.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
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
12.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
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
C.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
D.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
13.
伏尔泰评论某国的政治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
B.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
C.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
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
14.
有人说,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作者强调
A.君主立宪制确立了法权至上的原则 |
B.社会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
C.“光荣革命”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 |
D.英国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 |
15.
188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贸易法》规定任何客货运输商如果通过特别资费、折扣和返款等手段对同样的运输服务多收或少收运费,即视为不公正的价格歧视,应予以禁止;对违背本法者处以不超过5000美元的罚款。这表明美国
A.国会的立法权扩大 |
B.联邦政府禁止自由竞争 |
C.贸易冲突危及国家安全 |
D.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16.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指出:“依据这部宪法,合众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联盟,而且还是一个联邦,生活在联邦里的个人,出于某些目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而出于其他目的,又是各州里的公民。”材料体现美国宪法的重要原则是( )
A.人民主权 | B.分权制衡 | C.天赋人权 | D.自由平等 |
17.
有学者说,在美国都铎式的政治制度(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君主专制黄金时期)和大众参与融于一个政治制度之中;而在欧洲,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却明显的先于政治参与的扩大。该学者的言论表明了
A.美国民主程度远高于欧洲国家 |
B.欧洲国家政体更能体现民权 |
C.欧洲国家的代议制度更加健全 |
D.美国民主制度存在矛盾之处 |
18.
特别国会于1689年1月召开,辉格党人觉得只需宣布威廉成为国王就行了,但其他许多议员无法容忍君主纯粹由选举产生,所以希望通过王位继承由玛丽担任女王。结果便是折中:王位由威廉和玛丽共掌。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A.“光荣革命”胜利结束 |
B.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 |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
D.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 |
19.
跟神权或上帝“套近乎”是一切王权加强自己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只不过不同的王权“套近乎”的方式不同罢了。这种状况在英国终止于
A.“光荣革命”的爆发 | B.《权利法案》的颁布 |
C.《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 D.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
20.
(题文)1934年6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美国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
B.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
C.美国总统行使外交权力将不受限制 |
D.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
21.
下表是学者对出席1787年制宪会议的全部55名代表们财产状况和职业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以
制宪会议代表财产状况和身份分布表
制宪会议代表财产状况和身份分布表
财产状况和身份 | 拥有公债券 | 土地投机商 | 高利贷者 | 奴隶主 | 从事商业、制造业和航海业 | 小农和技工 |
人数 | 40 | 14 | 24 | 15 | 11 | |
A.佐证美国宪法内容的局限 | B.表明美国工业资本的崛起 |
C.证明制宪过程的尖锐冲突 | D.说明美国宪法缺乏权威性 |
22.
1784年2月22日,持有国会授予海上通行证的船长格林,率领着“中国皇后”号离开了纽约港,目的地是中国广州。“‘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是1784年8月28日”。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
B.总理衙门负责相关接待事务 |
C.新生的美国刚赢得完全独立 |
D.该船出行得到联邦政府允许 |
23.
《南京条约》规定:“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谕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鸦片战争中
A.英国人大量利用中国民众 |
B.民众可自由选择服务对象 |
C.民众缺乏民族意识和觉悟 |
D.民众对战争胜负漠不关心 |
24.
据记载,在1860年一1861年间,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内实行“着佃交粮”的政策,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受到广大占领区农民的普遍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它
A.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 |
B.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
C.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
25.
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
A.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
B.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 |
C.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 |
D.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
26.
近代前期,茶叶占出口商品的很大比例,用茶叶出口量来研究当时的出口业,具有较好的抽样意义。
表格数据可推论鸦片战争后
1843-1860年五口岸茶叶出口数量 (单位:吨,以每三年合计统计) | |||||||||||
年份 | 上海 | 广州 | 福州 | 厦门 | 宁波 | 年份 | 上海 | 广州 | 福州 | 厦门 | 宁波 |
1843-1845 | 2298 | 74149 | | | | 1852-1854 | 60177 | 51529 | 12036 | | |
1846-1848 | 19959 | 88966 | | | | 1855-1857 | 83996 | 30240 | 40159 | | |
1849-1851 | 46145 | 53161 | | | | 1858-1860 | 62657 | 38405 | 53635 | 7076 | 1028 |
备注:1843年只有广州出口 8044吨 |
表格数据可推论鸦片战争后
A.广州保持了在中国外贸上的原有地位 | B.机械制茶提高华茶产能带动其出口 |
C.《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外贸港口布局 | D.远离产茶区是宁波销茶量少的主因 |
27.
19世纪60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创办淮军,后又创办轮船招商局,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此人
A.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B.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
C.固守传统观念,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
D.提出了伸民权、开议会的主张 |
28.
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
B.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
D.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