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古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3)材料三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3)材料三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2.
统治者的作为对封建王朝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不乏有很多颇有作为的统治者。
材料一: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中正按照家世和行状品评本州本郡士人……实施中,很快就变成了单纯以家世选人、不管言行表现,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被时人批评为“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
(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后来哪一位帝王废除了这一选官制度,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此后,在继任帝王的继续努力下终于形成了一套沿用约1300年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述“此河”指的是哪条河?它是哪位帝王在位时期开凿的?“此河”的中心是哪里?最北端是哪里?最南端是哪里?
(3)材料三中的内容是哪一位帝王训诫太子诸王的话?他的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治国思想?
(4)材料四中所述王朝的建立者是谁?他领导的军队在灭亡了哪一政权及其残部后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材料一: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中正按照家世和行状品评本州本郡士人……实施中,很快就变成了单纯以家世选人、不管言行表现,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被时人批评为“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
——《魏书崔亮传》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古》
材料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材料四:"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后来哪一位帝王废除了这一选官制度,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此后,在继任帝王的继续努力下终于形成了一套沿用约1300年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述“此河”指的是哪条河?它是哪位帝王在位时期开凿的?“此河”的中心是哪里?最北端是哪里?最南端是哪里?
(3)材料三中的内容是哪一位帝王训诫太子诸王的话?他的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治国思想?
(4)材料四中所述王朝的建立者是谁?他领导的军队在灭亡了哪一政权及其残部后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
(3)材料一中“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做法有何作用?
(4)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机构?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
(3)材料一中“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做法有何作用?
(4)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机构?
2.选择题- (共18题)
4.
《宫锁心玉》、《步步惊心》这两部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下列情节违背史实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 |
B.隋炀帝修建大运河 |
C.“画圣”阎立本的《清明上河图》 |
D.忽必烈建立元朝 |
6.
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铸铁跪像,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种感慨?
A.秦桧抵抗金军 |
B.秦桧陷害岳飞 |
C.岳飞抗金 |
D.靖康之变 |
7.
《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当时
A.政府统一铸造钱币 |
B.打破了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线 |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D.经商时间不受限制 |
9.
有学者认为:“两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一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买卖昼夜不绝 |
B.国家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各民族间和谐相处 |
C.文人地位较高,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
D.海外贸易兴盛,足迹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
10.
唐中期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这段材料说明
A.两宋时期海路贸易发达的原因 |
B.陆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中的作用 |
C.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
D.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产生的影响 |
12.
“北宋时期,(相比)状元及第(的荣耀),即使(武将)率领数十万,光复幽蓟两地,军队高奏得胜之歌回还,在太庙献上胜利捷报,这样的荣耀也是比不上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A. 重文轻武
B. 守内虚外
C. 对外开放
D. 重视边防
A. 重文轻武
B. 守内虚外
C. 对外开放
D. 重视边防
14.
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B.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C.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 D.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A.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B.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C.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 D.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5.
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A.农业繁荣 | B.手工业兴旺 |
C.海外贸易发达 | D.文化昌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