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重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1)材料一反映了“上”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击败突厥后,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材料三所述的“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的哪一种模式?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对哪个地区的有效管辖?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民族交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政通鉴》
材料二 辽、西夏、北宋形势图(如图)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四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上”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击败突厥后,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材料三所述的“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的哪一种模式?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对哪个地区的有效管辖?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民族交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中国传统王朝有一套独特的国家制度体系,对于维护整个国家大一统局面不乏成功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请说出科举制与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相比,在选官标准上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归纳“统一集权”的客观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是什么?北宋为避免“纷争和割据”实行了什么政策?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中央设置的“本兵者”和“主弹纠者”分别指什么机构?元朝实行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一、材料三所述制度的共同作用。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材料三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主弹纠者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引自《元文类》卷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请说出科举制与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相比,在选官标准上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归纳“统一集权”的客观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是什么?北宋为避免“纷争和割据”实行了什么政策?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中央设置的“本兵者”和“主弹纠者”分别指什么机构?元朝实行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一、材料三所述制度的共同作用。
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1)据材料一,概括“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变化及其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宋代采取的“北方国家”有关政策之间的联系。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吴钓《中国古代的大航海时代》
材料三: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国家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摘编自徐伟云《徐伟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变化及其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宋代采取的“北方国家”有关政策之间的联系。
2.选择题- (共8题)
4.
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灿烂夺目。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举办一期“隋唐书画展”,下列哪些人物的作品可以推荐参展
①颜真卿
②王羲之
③吴道子
④阎立本
⑤欧阳询
①颜真卿
②王羲之
③吴道子
④阎立本
⑤欧阳询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6.
北宋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下列措施中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的是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
B.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
D.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
7.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中国古代史上曾有两个政权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这两个政权是
A.南宋和金 |
B.北宋和辽 |
C.北宋和西夏 |
D.金和辽 |
8.
岳飞抗金的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颂。岳飞抗金赢得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他被宋高宗、秦桧等诬陷,蒙受冤屈 |
B.他领导“岳家军”收复了中原许多失地 |
C.他坚持的抗金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
D.他的抗金斗争,抵御了外来国家入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