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現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唐太宗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削弱相权的办法是什么?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胡廷而建宫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3)材料二中,元政府在地方上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该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
材料三(明大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国初承前明田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清•赵翼《檐曝杂记》
(4)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话说元朝”的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分析材料)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城,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1)根据上述材料。至少写出两点历史信息。
(理解学习)
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正确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施行的正确方略是什么?
(论从史出)
史实 结论
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漸交融在一起。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论从史出是一种学习方法。根据以上史实,你会推理出什么结论?
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的时期。据此回答:
(1)请举例说明,明清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的表现。
(2)明朝的对外关系中既有交往又有冲突。“交往”和“冲突”的代表性事件有哪些?
(3)新疆和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写出在清代,中央分别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
(4)近代中国落后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清代实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了?
2.选择题- (共21题)
A.唐代的阎立本 | B.宋代的张择端 |
C.东晋的顾恺之 | D.唐代的吴道子 |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A.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族
B. 党项、契丹、蒙古、女真、满族
C. 女真、契丹、党项、满族、蒙古
D. 党项、契丹、满族、女真、蒙古
朝代 地区 | 西汉(2年) | 西晋(280年) | 唐代(742年) | 宋代(1080年) |
北 方 | 965 | 149 | 493 | 459 |
南 方 | 111 | 65 | 257 | 830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政治统治开明
C. 城市经济活跃 D. 民族融合加强
A.漫话“八股取士” |
B.浅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文天祥抗元 |
D.清朝“文字狱”之我见 |
A.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
B.湖北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C.江苏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
D.北京﹣﹣经济发达,开始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 |
A.赵州桥 | B.天坛 | C.都江堰 | D.长城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