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着形势需要不断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三: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不拘常规锐意改革,对选官制度的完善起到了很大作用。自她之后,历朝历代皇帝都举行殿试,进士们也自豪地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材料四: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材料五: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族入主中原时仿金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材料一与我国古代的哪一个选官制度有关?这一制度创立于哪一时期?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和武则天为完善这一制度所做的贡献。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什么政策?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4)说出材料五中的制度是哪位皇帝时期创立的?创立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二: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三: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不拘常规锐意改革,对选官制度的完善起到了很大作用。自她之后,历朝历代皇帝都举行殿试,进士们也自豪地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材料四: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材料五: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族入主中原时仿金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材料一与我国古代的哪一个选官制度有关?这一制度创立于哪一时期?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和武则天为完善这一制度所做的贡献。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什么政策?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4)说出材料五中的制度是哪位皇帝时期创立的?创立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1)据材料一,概括“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变化及其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宋代采取的“北方国家”有关政策之间的联系。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吴钓《中国古代的大航海时代》
材料三: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国家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摘编自徐伟云《徐伟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变化及其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宋代采取的“北方国家”有关政策之间的联系。
2.判断题- (共1题)
3.
2012年诺贝尔委员会给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下列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描写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是


A.《水浒传》 |
B.《三国演义》 |
C.《西游记》 |
D.《红楼梦》 |
3.选择题- (共19题)
7.
《百家讲坛》某集主题曲唱道:“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施冕,披施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据此推断,该集《百家讲坛》的主题应是
A.《宋太祖》 |
B.《金戈铁马辛弃疾》 |
C.《康熙大帝》 |
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
9.
初一(2)班历史学习小组正在整理部分历史信息(如下图),据此判断,该组欲探究的历史主题应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B.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
C.辽、西夏、金和两宋的并立 |
D.辽、夏、金、宋、元的并立 |
10.
某部史书,宋神宗曾批语:“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本书的编者也认为其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该部史书的主编及体例是
A.司马光,纪传体 |
B.司马光,编年体 |
C.司马迁,纪传体 |
D.司马迁,编年体 |
11.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16.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隋朝修建大运河 | 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 |
B | 明朝修筑皇宫 |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
C | 明朝修筑长城 |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D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的版图 |
A.A | B.B | C.C | D.D |
18.
小奇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
B.对外文化的交流 |
C.封建统治的思想控制 |
D.民族政策的演变 |
19.
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训,要求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其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
B.强化君主专制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实现权力制衡 |
21.
“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层层堵截和追击,战胜严寒酷暑和疾病等重重困难,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终于返回新疆,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这段文字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
B.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 |
C.土尔寇特部回归 |
D.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