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在近代化进程中,我们在法制化方面也有很多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其国会之组织及选举法,由参议院定立。
(2)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两部法律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其国会之组织及选举法,由参议院定立。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编
材料二 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参加讨论者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再次修改,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4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摘自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部法律的性质,和体现的原则。(2)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两部法律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2.
国际关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摘编自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具体表现是什么?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摘编自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具体表现是什么?
2.单选题- (共43题)
3.
雅典城邦的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等)在离职时需接受审计监察,如果发现公职人员有渎职或贪污行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下列哪一机构会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
A.五百人议事会 |
B.陪审法庭 |
C.公民大会 |
D.十将军委员会 |
5.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步入了“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为保障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
B.取消五百人议事会资格限制 |
C.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
D.给参政议政的公民发放工资 |
6.
雅典公民投票,以压倒性多数,决定处死大逆不道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了维护雅典大众的思想“纯洁”,剥夺了异议者的基本权力。这些反映雅典民主暴露出的问题有
①民主政治可能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
③缺乏集中制的民主,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
④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
①民主政治可能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
③缺乏集中制的民主,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
④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8.
“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若遇上这种情况,该适用什么法律呢?……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但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材料中“新的法律”是指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9.
罗马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白日行窃,除用武器拒捕外,不得杀之。”这项规定
A.推动了罗马法由成文法向习惯法转变 |
B.确保了罗马境内所有居民权利的平等 |
C.反映出罗马法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工具 |
D.说明了古罗马法重视案件的区别 |
10.
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13.
美国独立之初的邦联政府,财政收入方式采取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分摊上缴总计二千万美元的财政收入,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1/5的财政收入。这表明
A.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
B.各州财政困难无钱上缴 |
C.邦联政府征税官不尽职 |
D.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
14.
美国在1789年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十条规定:没有被宪法赋予联邦的权利,或者并未由宪法禁止授予各州的权利,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这款内容主要反映了美国的
A.两院制 |
B.联邦制 |
C.总统制 |
D.共和制 |
15.
法国历史上1875年“一票共和”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建立了拿破仑第一帝国,使法国势力问鼎大半个欧洲
B. 使法国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和平转型
C. 共和派战胜了保皇派,保皇派建立“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计划破产
D. 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认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A. 建立了拿破仑第一帝国,使法国势力问鼎大半个欧洲
B. 使法国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和平转型
C. 共和派战胜了保皇派,保皇派建立“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计划破产
D. 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认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16.
—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参议院此举
A.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
B.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 |
C.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
D.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 |
1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
B.证明“弱国无外交” |
C.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
D.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
21.
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A.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
B.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致,得到普遍认同 |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
D.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
22.
在近代某一条约签订时,列强要求赔款数额为4亿5千万两,用意是当时中国有4亿5千万人口,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材料中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辛丑条约》 |
D.《天津条约》 |
24.
有同学在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叙事中看到如下表述:“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据此可知,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26.
从2014年开始,我国有了两个新的法定纪念日一9月3日和12月13日。这两个纪念日
A.与上个世纪的十四年抗战有关 |
B.与国际工运和社会主义运动有关 |
C.与建党、建军、建国有关 |
D.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 |
27.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生产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这出自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B.《共产党宣言》 |
C.《莱茵报》 |
D.《德意志意识形态》 |
28.
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
A.其诞生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 |
B.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 |
C.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 |
D.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
30.
(美)迈克尔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写到“列宁很快就看到一种‘二元权威’正试图统治俄国。临时政府控制着军队和外交政策。但是在最重要的城市彼得格勒,由工人、士兵、水手和革命者组成的委员会(工兵代表苏维埃)管理着一切。”面对“二元权威”的政治局面,列宁
A.发动二月革命
B.发表《四月提纲》
C.举行彼得格勒起义
D.下令攻占冬宫
A.发动二月革命
B.发表《四月提纲》
C.举行彼得格勒起义
D.下令攻占冬宫
31.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偶然 |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
C.20世纪初的俄国没有任何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
D.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的巧合 |
3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这一举动有利于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党组织 |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D.协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33.
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
34.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出现的“关门主义”倾向,***提出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观点,指出:“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把头发”,“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体现这一认识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36.
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下面对材料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A.推动美国做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力的增强 |
B.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C.“一个时代”开始指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
D.中美关系改善直接促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37.
下图所示为1950-1978年中日贸易概况。下列各项中对数据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在建国初期与日本没有任何往来 |
B.中日建交推动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
C.70年代初期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对象 |
D.经济交流决定着中日邦交正常化 |
39.
卡片所示为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布热津斯基所著《大棋局》中的言论。该言论揭示了


A.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
B.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C.美苏继续主导着两极世界格局 |
D.中国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
40.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战略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两极世界对峙的结束,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关于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多极格局已然形成 |
B.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 |
C.一超多极格局形成 |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
41.
2001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这一年的是
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C.中国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
D.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
42.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向古巴运送导弹 |
B.成立经互会 |
C.成立华约组织 |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
43.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在国际上体现这一声音的历史事件有
①1948年马歇尔计划提出
②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1967年欧共体成立
①1948年马歇尔计划提出
②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1967年欧共体成立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②③④ |
44.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下列各项中,属于美苏冷战具体表现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的建立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的建立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③ |
45.
“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孙中山诸多名言中的两句。在孙中山眼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潮流”是
A.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 |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潮流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潮流 |
D.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