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716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国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既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又避免“人民专制”的?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综合材料二、三,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2.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陈宇翔、余文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说》

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热。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1917年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在马克思的论著中,他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学说牢固地置于科学基础之上的?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要依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什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怎样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 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侧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2.单选题(共13题)

5.
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
A.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
B.建立了公民大会
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D.确立了民主政治
6.
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责任内阁制形成
B.通过《权利法案》
C.君主“统而不治”
D.1832年议会改革
7.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8.
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这次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
9.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
A.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D. 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10.
下图反映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对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促成两岸三通的迅速实现
B.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11.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2.
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
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
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
14.
西方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这一时期的思想家
A.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B.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
C.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
D.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
15.
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
A.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B.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
C.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
16.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17.
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反思科学的发达并不一定能带来历史进步,相反有可能将人类囿于技术的异己力量之中。”下列作品风格与此最贴近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自由引导人民》
D.《格尔尼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