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过演变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内阁制使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过演变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二 内阁并非英国统治阶层为适应新形势而设立的一个新机构,而是从枢密院中派生出来的,其职责在于为君主出谋划策并协助君主处理政务,……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从君主专制国家向贵族寡头制国家转变,君主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而必须依照议会通过的法律来统治国家。政体的变化为内阁摆脱萌芽状态走向公开化与合法化提供了良机。……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摘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英内阁制度的主要不同点?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内阁制确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内阁制使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
2.单选题- (共19题)
3.
历史发展往往是辩证地统一的。从民主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梭伦改革中既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成果,又是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奴制 |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
C.建立“五百人会议” |
D.鼓励发展工商业 |
4.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
A.古罗马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
B.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 |
C.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 |
D.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
5.
乔治三世继承王位后,培植亲信,用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等方法在议会中造成一个“国王之友”派以打击辉格党势力,并在1770年起用诺斯勋爵,组成清一色的“国王之友”政府。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仍是国家权力中心 |
B.议会失去制约国王权力 |
C.两党制左右了国家政治 |
D.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善 |
6.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参与程度高,民主比较彻底 |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C.议会和首相之间权力制约 |
D.国王和首相之间权力制约 |
7.
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
A.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 |
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 |
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 |
D.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 |
8.
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A.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
B.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
C.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
D.增进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
9.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10.
1963年和1967年,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加入共同市场只是为了削弱它。1965年,法国驻欧共体代表连续六个月缺席会议以反对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直到1966年其他成员国做出妥协。这反映出法国
A.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
B.已经左右了欧共体内部事务 |
C.严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
D.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
11.
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到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垄断的发展
B. 国家实力的变化
C. 国际形势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调整
A. 国家垄断的发展
B. 国家实力的变化
C. 国际形势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调整
12.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战争”
A.根本原因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 |
B.导致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低潮 |
C.双方在本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
D.中国始终与东方结盟联合对抗西方 |
13.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前所长莱斯特•布朗曾撰文指出中国生态环境如土地、水资源、农药、化肥、能源、大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渲染其危及日、韩等邻国。文章发表后,西方一些国家中就掀起了“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浪潮,该浪潮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此论调实质上反映了
A.西方国家害怕中国的和平崛起 |
B.中国的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
C.西方国家固守传统的意识形态 |
D.中国崛起威胁发达国家的利益 |
14.
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15.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16.
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 |
B.提出“知识即美德”,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 |
C.把古希腊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
D.体现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
18.
鸦片战争后有人说“师夷长技”之论“举世讳言之,魏默深(源)独能著书详求其说,已犯诸公之忌”。这反映出当时
A.华夷思想被学习西方思想所取代 |
B.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 |
C.洋务派开始着手学习西方的器物 |
D.国人对外部世界感到惊慌和恐惧 |
20.
“然而大革命开始后的严峻现实,又像一座巍然屹立的冰山,无情地压碎各种梦想,让它们化为无形的泡沫和可怜的眼泪。狂热的梦想与严峻的现实、幸福的追求与绝望的痛苦、自由的快乐与孤独的感伤……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情感,形成一股自我崇拜、自我怜爱、自我表现的浪潮。”下列文学作品诞生于这一“浪潮”的是
A.《红与黑》 |
B.《巴黎圣母院》 |
C.《人间喜剧》 |
D.《战争与和平》 |
21.
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大学,即今天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教会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B.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