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局属四校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702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2

1.综合题(共3题)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斯演进,通过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对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进行探究。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宋)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的“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王凡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困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朝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续资治通签长编》

村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纯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瑛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的“唐制”是指什么制度?你认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分工有何益处?

(2)材料二中赵普所说“方镇太重”是指唐朝中后期的哪一局面?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此局面的实质是什么?为了避免出现此局面,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A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当时的意义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古代皇权从隋唐到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你认为村料五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改,进求和推护四家统一的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她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明)方孝孺

材料四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再举一例体现唐太宗奉行此政策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元昊是哪个民族的首领?在他建立西夏政权时,还有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并立?你认为“双方议和”的积极意义何在?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4)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今西藏、台湾地区的管辖在西南、东南地区设置的相应的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

(5)请你依据上述材料总结我国古代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

3.

   唐、宋两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肱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王祯《农书》

材料三

朝代

南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四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一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

(2)材料二中描述的是唐朝出现的什么灌溉工具?除此之外,唐朝在衣业生产工具上还有什么创断?

(3)根据材料三分折从四汉北宋南北方人囗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朝因从事海外贸易而闻名世界的两大商港。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至少写出两个因素)

2.选择题(共14题)

4.
“国破山河在(国家破碎,但山河依旧还是那片山河),
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昔日繁华的京城长满杂草)。
感时花溅泪(感叹时局破败,看到花开也潸然落泪),
恨别鸟惊心(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也心惊胆战)。
烽火连三月(叛乱的烽火已接连不断燃烧三个月了),
家书抵万金(一封普通的家书已抵得上万金之重了)。
白头搔更短(愁绪缠绕,挠头思虑,白发越搔越短),
浑欲不胜簪(头发短得简直连一根簪子也差不住了)。”
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  )
A.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B.安史之乱的战火破坏
C.藩镇之间的连年战争D.五代十国的更迭分立
5.
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唐朝的文学艺术多彩多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创作的黄金时期
B.书法家中最有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C.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风俗画
D.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6.
如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采取的哪一措施(  )
A.加强中央选官的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
7.
北宋初年采取的一系列加强国家管理的改革播施,从最初目的看,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  )
A.使大臣们对天子忠心耿耿
B.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C.有利子社会经济的发展
D.割除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8.
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如表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AB.BC.CD.D
9.
史诗大戏《建元风云》首度大手笔聚焦忽必烈,向观众揭秘元朝建立的过程。下列不属于忽必烈所为的是
A.建立蒙古政权
B.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C.实行行省制度
D.建立元朝政权
10.
下表的材料能说明(  )
 时期
 内容
 唐代
 凡市,以日中(中午)击鼓三百响,而众已会;日入(日落)前七刻,击缸三百声,而众已散
 宋代
 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A.唐代从西域传人很多种乐器
B.唐代后期城市打破市坊格局
C.宋代的城市规模超过了唐代
D.宋代商业活动时间比唐代长
11.
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成为时尚,但是纸币任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宋后期最先出现
B.为适应货币交易量增长而出现
C.先在重庆地区出现
D.“会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2.
南宋时,一位商人沿长江而“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全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段文字描述宋朝的特点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科学技术发达
C.海外贸易繁盛
D.政治重文轻武
13.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载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见宋太担设置通判的目的是(  )
A.负责地方税收B.负责地方司法
C.分地方兵权D.分地方知州的权利
14.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相传这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
A.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 注意缓和民族关系 D. 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15.
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为后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
下图所示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7.
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