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70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6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桑梓”“桃李”婵娟”分别代指家乡、老师、月亮。
B.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
C.我国古代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学记》《易经》和《春秋》。
D.《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2.字词书写(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感情的shèn( )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汉字的灵魂,像一条潜龙,流动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再到丽宏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甲)(悲天悯人  愁肠百结)的情愫、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乙)(铭刻  镌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影响了平凡而美丽的一代代华夏儿女。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
shèn(_______)透    ____(A.guī  B.kuĪ)丽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该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B.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人间生活的厌恶和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美好的祝愿。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 出,曰:“国亡不能捄④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矣!”南乡⑤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张世杰:宋军将领。③泫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⑤乡:同“向”,面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岂不大丈夫哉
(2)富贵不能 
(3)天祥泫然出
(4)吾事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小题4】乙文中,文天祥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去看白桦
林苇岸
①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并且把它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准则:只要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②我去看白桦林时,是在秋天。秋天旅行是一种幸福。木草丰盈,色彩斑斓,大地的颜色仿佛在为行者呈现。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往往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时的过渡。它们由于既不属于前者,又不属于后者,便获得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们由于既包含了前者,又包含了后者,从而更加饱满和丰富。黎明和黄昏比白昼与黑夜妩媚,春天和秋天比夏天与冬天灿烂。当我试图描述所见的一角山隅或一片滩地时,我感到了人类语言的虚弱和简单。俄国诗人蒲宁说:“诗人不善于描写秋天,因为他们不常描绘色彩和天空。”可供诗人选择的文字仍然有限,许多词汇有待我们创造出来。
③我平生没有实地见过白桦林,但我从内心深处感到,白桦与我之间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亲缘关系,无论在影视或图片上看到它们,我都会激动不已。我相信,白桦树淳朴正直的形象,是我灵魂与生命的象征。秋天到白桦林中漫步,是我向往已久的心愿。我可以想象,纷纷的落叶像一只只鸟,飞翔在我的身旁,不时落在我的头顶和肩上。我体验这时的白桦林,本身便是一群栖落在大地上的鸟,在一年一度的换羽季节,抖下自己金色的羽毛。
④我是走了几个地方后,在围场北部的“坝上”找到它们的。这里的节气远远早于北京地区,使我感到遗憾的是,白桦林的叶子已经脱尽。尽管我面对的是萧瑟凄凉的景象,我也没有必要为白桦林悲伤。在白桦林的生命历程中,为了利于成长,它们总会果断舍弃那些侧枝和旧叶。我想我的一生也需要这样,如果我把渐渐获得的一切都紧紧抓住不放,我怎么能够再走向更远的地方?
⑤在落满叶子的林间走动,脚下响着一种动听的声音,像马车轧碎空旷街道上的积水。当我伸手触摸白桦树光洁的躯干,如同初次触摸黄河那样,我明显地感到了温暖。我深信它们与我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体内同样有血液在流动。我一直崇尚白桦树挺拔的形象,看着眼前的白桦林。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平安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适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作者引用了俄国诗人蒲宁的诗句,写出诗人词汇贫乏、难以下笔描写,意在表现秋天景色的丰富多彩。
B.第③段写白桦与“我”之间的亲缘关系,此“亲缘关系”指的是白桦树淳朴正直的形象,是“我”灵魂与生命的象征。
C.第④段写白桦林舍弃侧枝旧叶,是为了便于生长,作者由此想到人的一生正是因为有所舍弃才能不断地成长。
D.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散文,文章将叙事、描写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文末点明主题,予人深刻的启示。
【小题2】文章写作者在秋天去看白桦林,为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在白桦林的生命历程中,为了利于成长,它们总会果断舍弃那些侧枝和旧叶”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我体验这时的白桦林,本身便是一群栖落在大地上的鸟,在一年一度的换羽季节,抖下自己金色的羽毛”,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小题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桦林,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小题5】文章结尾“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适用”这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述。
6.
(材料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
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
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 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诗句“长安貂蝉多, 死去谁复还”中的“貂蝉”指的就是达官显贵。到了明代,冠服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服装方面,开始用官服上补子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文官都用禽类,武官皆用兽类。成语“衣冠禽兽”即源自于此,本指身居高位,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在冠冕方面,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蝉冠”供不应求,貂尾严重不足,只能用狗尾来代替,从而产生了成语“狗尾续貂”。
(材料三)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第一次融合。赵武灵王发现汉人的上衣下裳和深衣的着装方式不便于作战,于是果断推行短衣长裤的胡服。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胡服掀起又一个高潮。到宋代胡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其流行之广。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如清代后期的史书中就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20 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中,中山装与旗袍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男女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的变革融入了时代的特征,糅合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与外来服装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服装的含蓄、端庄、严谨的风格,又吸取了洋装的实用、简洁、舒适的优点,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时代精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适应了国际化的潮流。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成为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和国际盛会礼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 次APEC会议中,与会女领导人的服装就由立领旗袍礼服裙和直领开襟披风构成,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小题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面成语中与服饰文化无关的一项是(  )
A.青出于蓝B.布衣之交C.黄袍加身D.飞禽走兽
【小题2】2022年,我国将承办第24届冬奥会。服装学院的同学们想为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国家女领导人设计一套礼服,要突出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和(链接材料),从下面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并从服装款式、色彩和图纹三个方面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梅花寓意:高洁坚贞的风骨
祥云寓意:祥瑞喜庆、和谐共融
朱雀寓意:矫健有力的蓬勃之气
①方案一:绿色复古深衣,配朱雀纹样。
②方案二:红色改良旗袍,配祥云纹样。
③方案三:白色西服套裙,配梅花纹样。
我选: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小题3】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你对中国服饰有了哪些认识。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长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②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③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④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⑤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说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⑥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吴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是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B.列举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及歌手蔡琴写给杨德昌的信,论证了打动人心的不是语言的本身,而是倾注在语言里真挚的感情。
C.文章认为频霸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节目注重观众怀旧情结的同时,也注重撩动起观众内心的真情实感。
D.文章认为,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所以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
【小题2】作者认为“综艺清流”类节目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小题3】结合选文,谈谈你如何看待“综艺清流”类节目。

6.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爸爸,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等红灯倒计时结束变绿灯之后再走呢?”
“可能因为他们有急事吧?”
“那我们也着急上学啊?为什么要等倒计时结束变成绿灯才走呢?”
“那我问你,交通规则是不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呢?”
“是啊。”
“坚持对的事情,不受错误的引诱这叫作自尊。”……
请结合材料,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