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六校2013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6945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法治”的理念
材料一: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地位。即“势、术、法”中的法。如代表人物之一商鞅主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史记·商君列传》)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包括两点,一是有优良的法律,二是优良之法得到民众普遍认同与遵守,这个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发扬,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中西两种“法治”的理念区别在哪?
(2)根据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定义,分析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体现在哪?
2.
平等与自由

材料一:在简要追溯这场大革命的进程时,我将试图说明: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由此看来英美式革命和法国式革命各有自己的短处。英美式革命的短处在于,它片面地倡扬了自由的价值,而法国式革命的短处则在于它过于迷恋平等的价值。因此,这两种革命的经验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也许只有将两者的思想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成比较健康的现代民主政治。

——北大历史系主任、法国史专家高毅教授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是谁建立的?他“集中全部权力”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简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宣扬的自由和平等的内涵。
(3)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如何体现“倡扬了自由的价值”的?
3.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演变
材料一:从天可汗的国度,到大中华帝国,中国的器物、制度、信仰都引发西方公众的好奇和向往,对比同时代的欧洲,中华帝国连绵不绝的历史,精美绝伦的艺术都显得高不可攀,于是,中国形象被不断美化甚至是神化,旅行家,传教士在这种形象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7月误读中国1000年

材料二:但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日益强大,中国却成为停滞、专制的帝国,来自西方世界的商人、水手、外交官们一次次的被这个高傲、封闭的帝国拒之门外,一次次被无情的羞辱,中国成为无礼、野蛮的象征,那个曾经发明了火药、印刷术的国度,陷入一种停滞与衰落之中,但自己却茫然无知,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更使这种形象得以巩固,深化。从此,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不再神秘,1840年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用枪炮对这种中国形象的一种确认而已,从此,西方对于中国取得了完全的自信。西方成为理性、科学、民主的象征,而中国则继续书写着野蛮,愚昧、专制的形象。与西方世界的理解不同,当时中国上层人士大多对西方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过是挟器物之利,行强盗之实,这也使得中西方之间,对于中国自我形象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更是导致双方一次次的冲突。

——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7月误读中国1000年

材料三:以2004年10月德国《明镜》周刊的专题报道《中国:超级大国的诞生》为起点,中国这一个国家作为被报道的主题,在一年时间内席卷美国《新闻周刊》、《时代》杂志的封面,加拿大《环球邮报》,英国《卫报》的数十个版面,以及CNN、BBC的数档黄金时段节目,“中国崛起”成为西方新闻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之一。

——《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问题:
(1)材料一中“引发西方公众的好奇和向往”的器物、制度、信仰(思想)分别指什么?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这种反差更是导致双方一次次的冲突”?说说你认同与否的理由。
(3)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演变的认识。

2.单选题(共20题)

4.
雅典索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破了世袭特权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奠定了民主政治
5.
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B.乡间居民步行进城,高兴地参加公民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的场面
D.在民众法庭上,其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
6.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7.
英国人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记载:
年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元)
英国商品输华总额(元)
鸦片走私总额(元)
1821
14757132
13693213
2235780
1833
17814260
10119655
12185100
 
上述材料最主要说明
A.英国商品涌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英国走私鸦片,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D.从1821年到1833年中英正常贸易总额不增反降
8.
在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集割地、赔款、通商一体的条约有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⑤《辛丑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0.
美国公使田贝说:“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12.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开发土地资源
③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④弘扬骑士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影视材料中的历史”时发现,电视剧《潜伏》中多次出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将领抢购黄金和美金的情节。当时美金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
A.《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B.《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影响
C.《联合国家宪章》的要求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刺激
14.
在改订新约运动中通过的一系列条约规定:把原进口货物一律征收5%关税的规定,改为货分七等,按类征收5%—30%的关税。这一规定表明改定新约
A.彻底废除了列强在华的特权
B.保护了关税独立自主
C.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
D.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中国国内市场
15.
据蒋孟引《英国史》载: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中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这一记载表明
A.女工与童工的用工成本相对低廉
B.资本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D.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巨大就业机会
16.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17.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18.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19.
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20.
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对两位史家关于文艺复兴看法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史家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B.史家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
C.史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D.史家论述的视角有较大不同
21.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A.中体西用
B.政治改良
C.反抗侵略
D.全盘西化
22.
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D.倒幕运动的胜利
23.
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反思60年前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决策时,指出美国要为这一决策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承担责任。“这一决策”是指签署
A.《慕尼黑协定》B.《大西洋宪章》
C.《雅尔塔协定》D.《北大西洋公约》

3.选择题(共5题)

24.关于aL bmol/L的浓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以下最能体现这句话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是
26.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这篇寓言很感兴趣。

②课间操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赶紧急忙跑向操场。

③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了。

27.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这篇寓言很感兴趣。

②课间操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赶紧急忙跑向操场。

③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了。

28.

下列关于台湾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