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代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材料二 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据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三 1982年九届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据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朝到元朝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 明政府规定有地 5 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 衣料。18 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 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 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 人的衣料,18 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 贸易。19 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 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 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 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 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 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简析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2题)
A.实行财产等级制 |
B.创建了权力机关公民大会 |
C.建立了陪审法庭 |
D.禁止以人身为抵押的借贷 |
A.对英贸易的优势 |
B.八旗军队的强悍 |
C.世界市场的形成 |
D.闭关自守的国策 |
A.中国是战胜国列强放弃在华的权益 |
B.一战爆发给民众带来参与外交契机 |
C.民国建立后出现政治多元化的局面 |
D.新文化运动促进国民外交意识高涨 |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戊戌变法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A.这表明中美关系已完全正常化 |
B.台湾认可中美关系的改善 |
C.美国并未放弃台湾,仍于涉中国内政 |
D.美国只从事中国政府认可的与台湾相关的外交事务 |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
D.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A.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消失 |
B.享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
C.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
D.文明间的矛盾是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 |
A.说明英国开始推行独立外交 |
B.反映出英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
C.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
D.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A.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 |
B.极大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 |
C.是中法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 |
D.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处境 |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
市镇类型 | 管理模式 | 代表 |
一般市镇 |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 |
交通要道市镇 |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 苏州府汾湖镇 |
一些富裕市镇 |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 松江府唐行镇 |
规模较大市镇 | 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 吴江县盛泽镇 |
钞关、港口市镇 |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 | 常熟县福山镇 |
A.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 |
B.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
C.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
D.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 |
A.集中力量应对战争的紧张局势 |
B.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C.保障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
D.加强了经济金融的管理和垄断 |
时间项目 | 租地农场主 | 自耕农 | ||
租地数占比 | 缴纳租金占比 | 租地数占比 | 缴纳租金占比 | |
1633年 | (7人)<30% | 约50% | (57人)60—70% | 约50% |
1649年 | (10人)42% | 67% | (46人)58% | 29% |
A.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
B.强化了英国贵族的统治 |
C.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
D.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
A.根植于英国人独有的消费欲望 |
B.取决于英国人营销策略的创新 |
C.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
D.促进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长 |
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
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A.中体西用思想仍占主流 |
B.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 |
C.传统四民秩序基本解体 |
D.清朝统治者近代意识增强 |
A.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 |
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
C.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 |
D.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 |
A.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
C.农业经济的衰退 |
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
A.由世界民主运动共同促成 |
B.适应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要求 |
C.植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
D.完成了保障妇女权益的使命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