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68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自1978年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把数以亿计的农氏从耕田中解放了出来,剩余劳力的出路成为一个“危险的资源”。对此,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1977-1980任职)在《中国的农村发展》一书中建议说:“唯一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允许农民,尤其是最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他们也许不一定非要到上海或北京去,但他们必须到某个地方的城市里去。”

——摘自《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危险的资源”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你认为帕金斯的建议是否可行,为什么?
(3)综上材料,概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
2.
启蒙运动中的两种“中国观”
不同看法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对政治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雍正降旨,帝国各地处理重罪案件,未呈皇上本人亲览,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颁布这一敕令理由有二。两者均与敕令同样可敬。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路易十四时代》)
“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在最初那些王朝统治时期,疆域没有现在那样辽阔,专制精神可能略为逊色。可是,如今已非昔日可比了。”(《论法的精神》)
对儒家思想
孔子并不以神或弥赛亚自居,他“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宗教说辞)”。中国是最有道德的国家,中国实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想。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中国的皇帝是掌握教权的君主,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生死予夺全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
 
(1)阅读材料,比较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的不同之处。
(2)有观点认为,两人政治理念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中国观。你同意吗?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的最大特性是“变”,历史分期的目的是在找出“变点”,观察历史的“质变”与“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
Modern Chinese history的分期问题,中共史家多从社会经济着眼,也有主张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作为分期标准的……我个人的看法,现代中国,至少在1349年以前,社会经济的变迁小,政治的变迁多:而且许多社会经济的变迁,与政治变迁有关。……故现代中国史似仍以政治变迁为分期的标准较为妥当。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论集》

请选用材料中所提及的一种分期标准,对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进行分期,并说明分期理由。(分期要具体明确,理由说明要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3.单选题(共30题)

4.
“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据此可知,“梭伦政体”
A.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B.兼顾贵族、平民、奴隶的利益
C.突出城邦至上与公民政治
D.体现了自由、平等、法制的理念
5.
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这反映了
 
1624—1641
1660—1685
1689—1713
1714—1760
1760—1800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天以上
100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国王的任命失去法律效力
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英国的现代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中的两党日益达成合解
6.
有学者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与会的各州代表)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治相结合的产物
B.违背了追求天赋人权的革命理想
C.反映美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D.顺应了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7.
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对图中变化解读准确的是
A.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衰退
B.工业化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C.国家统一有利于工业发展
D.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8.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斗争对象
B.分配原则
C.社会性质
D.思想基础
9.
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如《1895年:大梦初醒》,下列书名中的时间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1840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B.《1900年:被轰出中世纪》
C.《1912年:巨痛与自强》
D.《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
10.
中国共产党在特定时期宣传:“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宣传口号
A.配合了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B.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转移
C.体现了八路军的爱国精神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
“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这一中央文件出现的背景是
A.抗日根据地加强各阶层人民团结
B.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
C.新中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12.
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宜布戒严?临时政府己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布尔什维克已掌控国家政权
C.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
D.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具备
13.
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B.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14.
1949—1978年,中国外交呈现的特点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1978—2012年,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中国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匙
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D.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15.
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A.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B.我国的工业科技取得突破性成就
C.欧美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信息产业
D.加入WTO促进中国出口贸易激增
16.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代替了传统的招贴画、路牌等,成为广告的主要载体,广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传播现象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现象表明
A.政治民主化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B.经济对市场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C.产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D.文化生活取决于经济发展需要
17.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既鼓励发挥市场作用,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新经济政策
A.造成思想混乱和社会矛盾激化
B.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C.为斯大林模式莫定了理论基础
D.不符合苏俄的基本国情
18.
下表反映了1940—1944年苏联农民收入来源的比重变化情况(%)
 
1940年
1942年
1944年
交售粮食类产品所得
1.0
0.4
0.2
交售畜牧业产品所得
0.6
0.4
0.7
出售农产品所得
30.9
58.8
64.5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A.卫国战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
C.集体农庄下个人经济有所发展
D.战时经济管制影响了经济发展
19.
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企业的命运将取决于市场
C.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减政放权以增强企业活力
20.
战国后期至秦代,富商大贾开山治铸、围海煮盐、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者更是多有其人。这反映了
A.“工商食官”制度衰落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拜金逐利成为时代主流
D.私营手工业居主导
21.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授田法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A.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推动租佃关系的进一步普及
C.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D.沉重打击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22.
1907年,清政府开始实施女子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决定小学实施男女共学。然而,1915年女子小学生的比例仅占全体学生的百分之四。这主要是因为
A.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
B.近代女子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限
D.尊孔复古逆流导致思想退步
23.
1894年张謇参加科举考中状元,却由于父亲之死未任职官,返回故乡致力于地方社会的发展。1897年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托,张謇在南通建立大生纱厂,张謇弃官经商
A.说明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削弱
B.反映民众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受文化传统和时代感召的影响
D.顺应实业救国这一社会共识
24.
1918年前后,天津规模最大的4家纱厂,其25个大股东竞有23个是民国政府的重量级要员(总统、总理、内阁总长、省长、督军等),这些人以官僚或军阀之身组成利益集团,投注实业。政府要员投注实业主要是因为
A.民众抵制洋货运动不断高涨
B.政府命令为参加一战做好物资储备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利润激增
D.政府要求示范经营以鼓励发展实业
25.
1945年10月,《大公报》发表《为江渐人民呼吁》:“这一带无数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江浙人民“痛苦”的主要原因是
A.抗战结束后的江浙地区百废待兴
B.二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剧
C.全面内战爆发后江浙成为主战场
D.国民政府的腐朽和官僚资本的压迫
26.
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提出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1955年国务院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上述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B.将粮食纳入计划轨道
C.利用农业反哺工业
D.减少城镇的人口压力
27.
长春一汽自1956年建成到1983年,27年间一直只会生产一种车型,它的吨位小、油耗大、车速慢,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各项指标均已远远落后于国际汽车制造水平。究其根本原因是
A.中苏关系恶化,导致苏联专家撤走
B.西方对华经济封锁持续加剧
C.经济体制僵化,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D.文革动乱使得经济秩序混乱
28.
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这主要是指这四场运动
A.推动欧洲科技文艺成就显著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C.促进人的自立、自觉、自信
D.确保了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
29.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己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B.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孙中山走上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
D.民族主义具有反帝思想内涵
30.
如图是拉斐尔于1507—1508年创作的《花园中的圣母》,这幅画的人文价值体现在
A.标志西方人主义精神的起源
B.否定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C.抨击欧洲封建社会的腐朽
D.冲击中世纪宗教神学世界观
31.
下表为甲骨文字形举例。据此可知甲骨文
A.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汉字
B.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商周
C.是了解商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D.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2.
1920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办了一批新刊物,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夜校,建立工会。这种做法
A.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
C.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D.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3.
1870前后,俾斯麦先后接待了来自日本与中国的两批使节,日本“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作根本的改造”,中国“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因此,他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据此可见当时中日的主要差异是
A.学习的根本动机
B.外交的谋略胆识
C.政府的改革理念
D.社会的发展程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