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80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5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材料二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摘编自人教网《宋朝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是如何重视文人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政策对北宋政权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2.选择题(共11题)

3.
宋初用“分化事权”方法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下列体现这一方法的措施是
①在中央,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
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
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
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
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宗
B.宋钦宗
C.宋徽宗
D.宋高宗
5.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设置了更多的宰相,宰相之下还有若干的副宰相,这一现象反映了北宋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
宋太祖时,强化了中央集权,下列内容不是他实行的措施的是
A.夺将权,操禁军,军权在握
B.分宰相,设机构,三权分立
C.撤税权,归中央,财权一揽
D.废宰相,设三司,权分六部
7.
宋太祖在各州设立通判,其主要职责是
A.征收地方赋税
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
D.负责监督知州
8.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我们都熟知的真理,但这个政权绝不能再被枪杆子左右。早在一千年多前,赵匡胤就做到了。他采取的政策是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颁布《唐律疏议》
D.重文轻武
9.
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包括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⑤科举制度僵化,限制人才培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害怕掌握兵权的大将篡夺政权B.如此可以缓和君臣矛盾
C.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兵权,巩固统治D.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
11.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唐朝后期潘镇割据B.陈桥兵变
C.唐末农民起义D.五代政权频繁更替
12.
陈桥兵变使赵匡胤了皇帝,他取代的是(  )
A.北周
B.后周
C.后汉
D.后唐
13.
***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宋祖”是( )
A.李渊B.杨坚C.李世民D.赵匡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