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7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9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材料三: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摘自《明史•职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中央官制?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制度?“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年号“洪武”的皇帝是谁?就材料三而言,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权?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写出明朝为了加强君权而设立的三个特务机构的名称。
2.
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曾有过灿烂辉煌的阶段,也经历过风霜和雨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外交流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辈

 
(1)材料一中图片的人物是中外交流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请你从中选择一幅图片,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盛况空前。中国的茶叶、瓷器、造纸、纺织等物产与科技发明,四书五经、书画等为代表的中华书籍,成为物质文化交流重要的产品。郑和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摘编自《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
3.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皇帝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材料二中“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当时负责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3)清朝初期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册封之外,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并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封号是什么?
(4)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5)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4.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回答:
(1)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
(2)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一壮举能实施的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2.选择题(共26题)

5.
如下图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关系和睦,如同一家。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有(  )
①在西藏设置都督府
②规定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在西藏设置行省
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6.
关于明朝科技著作的叙述,哪一项涉及到宋应星(  )
A.《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
B.《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许多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
C.《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巨著,有人称它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D.《徐霞客游记》,是地理学家徐弘祖的旅游日记,记录了他曾游历的地理等资料
7.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蜿蜒6000余千米,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
A.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临洮,西至辽东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8.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军入关后确立对全国统治的皇帝是(  )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顺治D.康熙
9.
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属于(  )
A.维吾尔族B.回族C.蒙古族D.契丹族
10.
清朝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设置驻藏大臣,其职能是(  )
A.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西藏事务
B.代表中央政府,指导地方官管理西藏事务
C.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D.代表中央政府,协助达赖、班禅管理西藏事务
11.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B.郑成功C.郑和D.康熙
12.
下列哪部作品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李时珍《本草纲目》
B.宋应星《天工开物》
C.徐光启《农政全书》
D.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13.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其法律依据是
A.《尼布楚条约》
B.设置台湾府
C.雅克萨之战
D.设置伊犁将军
14.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
A.郑和下西洋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15.
李小二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有 (    )
A.《史记》B.唐诗C.宋词D.四书五经
16.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材料中的“闯王”是指( )
A.陈胜B.岳飞C.文天祥D.李自成
17.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这一诗句反映的是下列哪次反侵略斗争?(  )
A. 戚继光抗倭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邓世昌黄海殉国
18.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19.
“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20.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前期统治者加强对该地区治理的史实包括()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④设置伊犁将军
A.②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
21.
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22.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 秦朝和唐朝
B. 西汉和唐朝
C. 秦朝和明朝
D. 西汉和明朝
23.
(题文)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反映明代手工工场生产面貌的科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书》D.《农政全书》
24.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B.八股取士
C.开创殿试和武举D.设置明经科
25.
如下图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
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
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
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
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6.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诗中的“一代英雄”是指 ( )
A. 郑成功 B. 施琅 C. 康熙帝 D. 林则徐
27.
郑成功曾有过这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A. 英国     B. 西班牙 C. 荷兰 D. 日本
28.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葡人麦哲伦横渡太平洋,启菲律宾群岛,绕世界一周有史以来,最光焰之时代也。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以下关于郑和远航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郑和远航目的和麦哲伦一样,都是为了殖民扩张
B. 郑和远航后,我国下南洋(东南亚地区)的人增多,促进了南洋开发
C. 加强了与亚欧各国的联系
D.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亚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9.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
A. 郑和     B. 卫温 C. 施琅 D. 鉴真
30.

看图回答。


3.填空题(共5题)

31.
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2.
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______》。李时珍编写的《  》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33.
1565年,______率军荡平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1662年,______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34.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________,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_______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____钓鱼岛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35.
1684年,清朝设置___________,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6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