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74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9

1.综合题(共3题)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蜿蜒的陆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纽带,遥远而神秘的东西方国度,留下了中国使者的足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主要归功于西汉哪一历史人物的艰辛努力?
(2)唐朝时期,中印、中日文化交流中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和博大精深特点的两件史实是什么?
(3)两宋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哪一机构进行管理?
(史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遍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派郑和“七奉使”于海外,其船队最远到达何处?
2.
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一贾更坤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麻”的封号,康照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责国所踞,今余既来东,则地当归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中央政府又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共同管理?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3.
探究与问答初一“学霸”在学习上很善于动脑筋,复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后,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下面他的历史笔记里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学习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1)创新制度篇
①隋朝用什么制度选拔官吏?
②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什么?
(2)和谐盛世篇
③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谁?
④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3)民族关系篇
⑤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
⑥正因为他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以才被各族人们尊称之为“
⑦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新的民族是哪个民族?
(4)少数民族帝王篇
民族
人物
功绩
契丹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蒙古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5)生活习俗篇
⑩物质文化生活: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的新品种 ,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推广。

2.选择题(共27题)

4.
《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此项工程”指的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长城
D.北京城
5.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
A.北京杭州
B.天津杭州
C.杭州扬州
D.北京扬州
6.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开皇之治
7.
唐朝时创立殿试制度的皇帝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8.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9.
唐朝时期,许多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哪个国家的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A.日本
B.天竺
C.新罗
D.波斯
10.
被后世称为“诗仙”的唐朝著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1.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该货币形式最早出现的地区是
A.东京
B.临安
C.四川
D.杭州
12.
诗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它向人们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沧桑。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③
13.
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A.唐朝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14.
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统治者是文臣出身
B.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弊端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15.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开始B.宋金议和C.郾城大捷D.南宋收复建康
16.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 )
A. 苏轼     B. 辛弃疾 C. 黄庭坚 D. 关汉卿
17.
下面是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8.
他兵败被俘,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他被关押近四年,宁死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他严词拒绝。他被押往刑场后,面南而拜,引颈就刑,从容就义。他是(   )
A.岳飞B.寇准C.文天祥D.陆秀夫
19.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该诗形象的反映了南宋时期()
A. 商品经济发达 B. 对外交往频繁
C. 文学艺术繁盛 D. 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
20.
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
A. 手工业作坊
B. 市
C. 瓦子
D. 坊
21.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司马光后来“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此书是()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宋书》 D. 《二十四史》
22.
下列从隋朝至清朝的朝代(历史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隋一唐—辽宋夏金—五代十国一元一明一清
B.隋一辽宋夏金一唐一五代十国一元一明一清
C.隋一唐一五代十国一辽宋夏金一元一明一清
D.隋一一唐五代十国一辽宋夏金一明一元一清
23.
电影《东归英雄传》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一支少数民族在他们杰出首领的领导下,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故事。这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是
A.渥巴锡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24.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千金方》
D.《天工开物》
25.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搞孟获”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出自下列哪部古典小说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红楼梦》
26.
1553年援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日本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27.
学习明清历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做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A.帝国的彷徨与衰落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28.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 秦朝和唐朝
B. 西汉和唐朝
C. 秦朝和明朝
D. 西汉和明朝
29.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朝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立特务机构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D.制造文字狱
30.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A. 关注民生政策 B. 重农抑商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禁绝对外贸易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