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 ,南至 ,全长2000多千米。

A.洛阳 |
B.涿郡 |
C.余杭 |

2.
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2)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制度的作用。
(3)联系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联系材料三,科举制度对今天我国选拔人才有何启示?
材料一: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收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釆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1)材料一中所指的“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个朝代?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制度的作用。
(3)联系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联系材料三,科举制度对今天我国选拔人才有何启示?
2.选择题- (共14题)
6.
宋代世俗生活丰富多彩,能支持这一说法的观点
①在热闹非凡的夜市吃宵夜
②在茶馆亲手烹茶招呼朋友
③购买大宗货物用纸币支付
④在瓦子的勾栏里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
①在热闹非凡的夜市吃宵夜
②在茶馆亲手烹茶招呼朋友
③购买大宗货物用纸币支付
④在瓦子的勾栏里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5.
岳飞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因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如果想重温岳飞抗金的壮举,我们可观看下列哪一视频( )
A.《澶州之战》 | B.《郾城大捷》 | C.黄袍加身 | D.《赤壁之战》 |
16.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 市舶司
B. 澎湖巡检司
C. 行省
D. 宣政院
A. 市舶司
B. 澎湖巡检司
C. 行省
D. 宣政院
3.填空题- (共1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填空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