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唐蕃通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三中唐诗描写了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进行概括性评价。
材料一 贞延四年,发诏修洛阳之乾元殿(隋场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 “巨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袭 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夹。”……上(唐太宗)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 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根据材料一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唐蕃通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三中唐诗描写了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进行概括性评价。
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长期领先世界,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圃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请填写下表相关内容。
|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 |
唐朝 |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 _。重视兴修 水利。 | 纺织业品种繁多;陶瓷器 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 的_,造型精 美;造船、矿冶、造纸颇具规模。 | 十分繁荣,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华 大都市,如都城 _为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
两宋 | 南方水稻面积迅速增长,并在北方得到推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出现了“__”“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 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成就突出。江西景德镇, 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海船配备了先进的 | 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___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 动辐射到乡镇,市镇也发 展成为商业贸易区。 |
明朝 | 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___、甘薯、马铃 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 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 地。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__(地名)是全 国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 瓷器,畅销海内外。 |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___(地名)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晋商、徽商。 |
清朝前期 | 顺康雍乾嘉诸位帝王,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对____、淮河等遗迹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着作物,棉花、烟草、茶叶、药材,遗迹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 制瓷业等都有很大的发 展。品种繁多,产品精 良。当时出现了较成熟 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 颇具规模,如_ (地名)著名的机户李扁 担、李东阳等;佛山镇经 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500家,织工超过50000 人。 | 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 频繁,形成了商业网。盛泽镇、汉口镇等发展尤为突出。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形成了一些大的___,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晋、徽商等。 |
2.简答题- (共1题)
3.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最显著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各起到什么作用?
(2)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3)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各起到什么作用?
(2)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3)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选择题- (共22题)
5.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 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在航行方面”的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重 大贡献是
A.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枝术的发展 | B.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
C.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D.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
10.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 “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 B.传播了中国文化 |
C.开凿了丝绸之路 | D.扩大了唐朝疆域 |
14.
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
B.统一国家的建立 |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
15.
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A.隋朝 |
B.元朝 |
C.明朝 |
D.清朝 |
18.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A.苏轼 | B.李清照 | C.岳飞 | D.辛弃疾 |
19.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歌谣反映广大民众欢迎
A.陈胜吴广起义军 | B.隋末农民起义军 |
C.唐末黄巢起义军 | D.李自成起义军 |
21.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明长城
A.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B.西起临洗、东至辽东 |
C.西到陇西,东至东海 | D.西跨葱岭,东至太平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简答题:(1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