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图片及材料

(1)据材料一,请按顺序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农业工具的名称。并概括分析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江南运河莫基于春秋晚期,至隋代正式修成。运河通航后,改善了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唐朝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使江南经济在隋末一度受挫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宋代以来,北方经安史之乱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凋敝,而在相对稳定的江南,经济却愈益发达,逐渐成为两宋国家的财政支柱。
材料三 清朝前期人口和粮食产量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这种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阅读图片及材料

(1)据材料一,请按顺序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农业工具的名称。并概括分析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江南运河莫基于春秋晚期,至隋代正式修成。运河通航后,改善了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唐朝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使江南经济在隋末一度受挫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宋代以来,北方经安史之乱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凋敝,而在相对稳定的江南,经济却愈益发达,逐渐成为两宋国家的财政支柱。
——改编自《苏州史纪。古代》
(2)据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三 清朝前期人口和粮食产量
时间 | 人口总量 | 粮食总量(斤) | 人均耕地(亩) | 人均粮食(斤) |
1662(康熙2年) | 约0.98亿 | 1163.7亿 | 6.88 | 1183 |
1795(乾隆60年) | 约3.01亿 | 2576亿 | 2.14 | 867 |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这种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2.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坚持与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带给日本以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
材料二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材料三 这三大发明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
材料四 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4)“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哪些地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一 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带给日本以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
——选自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试举一史实证明此观点。材料二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材料三 这三大发明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论》
(3)请写出我国古代“在战争中”、“在航海方面”的重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影响。材料四 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4)“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哪些地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意义。
3.
明清时期是我国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1)阅读图片,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相关机构的设立者,并分析两个机构共同的作用。
材料二: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请分析明清两处建筑所体现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从民族交融的角度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可取?
材料三: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里该包含着多少让人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与一大群株连者一起跌跌撞撞地发配到东北来了,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材料一:请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1)阅读图片,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相关机构的设立者,并分析两个机构共同的作用。
材料二: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请分析明清两处建筑所体现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从民族交融的角度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可取?
材料三: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里该包含着多少让人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与一大群株连者一起跌跌撞撞地发配到东北来了,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文人……一夜之间成为犯人”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影响。2.选择题- (共24题)
6.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元朝
A.中外交通非常的发达 |
B.民族出现交融局面 |
C.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
7.
据《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十一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
B.北庭都元帅府 |
C.澎湖巡检司 |
D.宣政院 |
8.
通过图片获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识读“隋朝大运河”图片,我们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连接了黄河等五大水系
②它南至涿郡,北到余杭
③它能够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能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①它连接了黄河等五大水系
②它南至涿郡,北到余杭
③它能够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能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9.
王海同学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已的理解绘制了如下朝代更替示意图。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完成统一,文明交流 |
B.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D.闭关锁国,强化专制 |
10.
贞观三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统兵10万,分道出击东突厥。有史书记载,这次战争原定于2月,因为农忙时节才改为秋末。这说明唐太宗
A.重视农业,尽量保护生产 |
B.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 |
C.善于谋略,选准作战时机 |
D.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 |
11.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进行《一座城门见证唐朝历史》的主题探究活动,下列是他们收集的材料。材料反映出唐朝
文成公主穿过开远门一路向西与吐蕃和亲唐太宗为大秦国僧人在开远门内建景教寺商人从开远门西行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胡商”通过开远门将货物运往西市售卖
文成公主穿过开远门一路向西与吐蕃和亲唐太宗为大秦国僧人在开远门内建景教寺商人从开远门西行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胡商”通过开远门将货物运往西市售卖
A.中外交往交通发达 |
B.人才汇集经济繁荣 |
C.兼容并包繁荣开放 |
D.民族交流国家统一 |
12.
为防止下图所示政权局面的发生,宋朝采取的措施是
政权名 | 后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 |
建立者 | 朱温 | 李存瑁 | 石敬塘 | 刘知远 | 郭威 |
政权建立者 | 唐朝藩镇 | 唐朝藩镇 | 后唐藩镇 | 后晋藩镇 | 后汉藩镇 |
曾任官职 | 节度使 | 节度使 | 节度使 | 节度使 | 节度使(掌兵权) |
A.重农抑商 |
B.重商抑农 |
C.重武轻文 |
D.重文轻武 |
13.
宋初用“分化事权”方法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下列能够体现这方法的措施是
①在中央,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
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
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
④增加科举录取人数
①在中央,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
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
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
④增加科举录取人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0.
京剧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朝建立后,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形成 |
B.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长生殿》等成为传世之作 |
C.由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等地方戏优点,加以改造而成 |
D.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人因循守旧的境地,走向衰落 |
2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下列史实均体现了上述观点。其中发生于明清时期的有
①忽必烈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进步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②戚继光消灭倭寇,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
③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了祖国西北边疆
①忽必烈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进步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②戚继光消灭倭寇,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
③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了祖国西北边疆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2.
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是
A.八股取士强化门第高低,不注重依据才学选拨人才 |
B.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
C.科举考试大力提倡尊孔崇儒,儒学占据独尊地位 |
D.八股取士焚烧了大量古典书籍,造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极大破坏 |
23.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要了解关于中医药物学的相关知识,可以阅读
A.《农政全书》 |
B.《本草纲目》 |
C.《天工开物》 |
D.《史记》 |
25.
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材料说明人们欢迎和拥护“闯王”,主要是因为他
A.提出“均田免赋” |
B.推翻了明朝统治 |
C.阻止清军人关 |
D.建立了新的政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