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考试新动向2018-2019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51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9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联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材料二:李世民……用恩威并施的法子来镇抚四边,且将重点放在恩怀和德惠方面……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目睹四夷君长争相入朝的盛况

——《唐太宗不修长城》

材料三:新罗与唐朝一向保持友好关系。……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二人都有勇力,在唐禁军中做小军官。……本大规模吸收汉文化是在唐朝。据史书所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遗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总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附使船同来中国。……与天竺诸国,聘使常有往来,到唐玄宗时次数最多。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材料二中说“李世民……采用恩威并施的法子来镇抚四边”,根据提示写出相关事例。
(2)从材料三中可以得出唐朝对外交往有何特点?列举一个唐朝对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唐朝友好的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对唐朝的发展的共同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北宋的灭亡与其说是被金国从军事上打败的,还不如说是北宋王朝统治集团无穷无尽地挥霍与奢靡耗尽了社会财富,最后由富宋强宋变成了弱宋,“内不安邦,外不抵金”,从而走向灭亡。
材料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光辉的朝代,经济繁荣发展,取得光辉的成就。
材料三 宋元时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冲突与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不同民族在斗争中走向交融。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1)根据材料一中北宋由强变弱的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中“和”是主流的论断。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3万台,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3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三:水力和蒸汽力的应用,工厂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纱厂了。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厦门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3)分析材料二、三,比较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英国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中国逐渐落后的制度因素。
4.
清王朝采取措施加强君主专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满洲、蒙古都统俱为议政大臣,六部满人尚书也参与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较之前有所扩大。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民政事务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会议具奏。议政王大臣只议国家典章制度及军事要务。……正帝削弱八旗王公权势,议政王大臣会议又被进一步削弱。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故宫导游指着下图的建筑物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材料三: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帝看了以后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原因和措施。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作简要评价。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

2.选择题(共20题)

5.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此诗是唐朝一位被贬为平民的太子为表达对自己母后为了做皇帝不惜残害自已儿子的行为的不满所作。这位母后,后来经过“三摘”“四摘”终于当上了皇帝。“三摘”“四摘”反映出她的统治特点
A.大力发展科举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残酷诛杀李唐宗室
D.提拔重用有才能的人
6.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写了李白在大唐西市飘飘欲仙、酩酊大醉的真实情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中的“长安市”指的是
A.整座长安城
B.长安城里的居民区
C.长安城里的商业区
D.长安的宫城与皇城
7.
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反映了行省的设置
A.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难题想
B.不利于各地之间经济交流
C.使得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外城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
“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一个厚重的人字。”这“一捺”
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利于南北重归统一
D.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9.
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城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10.
下图为古代某城市平面图,该城市为当时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马可·波罗行纪》曾说:“城市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用语言描述它。”该城市是
A.北宋东京
B.唐朝长安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1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下列相关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②元朝建立
③蒙古灭金
④西夏灭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②①③④
12.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商业繁荣
D.元代民族压迫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13.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里将宋代的商业发展成为屮国的“商业革命”主要是基于
A.江兩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屮心
B.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里要的粮仓
D.四川地区出现了全国最早的的纸币
14.
《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15.
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①推行垦荒政策
②精耕细作
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④不断扩大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孔尚任的作品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的是
A.《牡丹亭》
B.《西厢记》
C.《长生殿》
D.《桃花扇》
17.
下图中的“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的。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18.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
“浩然正气贯长虹,投笔焚衣怒发冲。虎胆骋驰千里路,鸿韬鏖战百寻艨。驱除荷虏垂丰绩,收复台疆建伟功。爱国勋名彪史简,千秋禹甸颂英雄。”这首诗歌咏颂的人物是
A.张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20.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1.
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22.
乾隆年间的苏州,据史料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清朝时苏州人口众多
B.清朝苏州商业繁荣
C.乾隆年间苏州地价上涨
D.乾隆年间苏州农业发达
23.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皇权高度膨胀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近代科学传入
24.
鸦片战争前,一位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能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中国的文化落后B.中西方人种的差异
C.长时期闭关锁国D.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