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请将答案规范书写在答题卡方格内)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材料三

(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三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举出元朝突出加强边疆管理的一个例子。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请将答案规范书写在答题卡方格内)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互相制衡?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材料三

(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三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举出元朝突出加强边疆管理的一个例子。
2.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材料二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半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材料三

(3)图1中的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写出图2中纸币的名称?图3表明了南宋时期南方哪一个手工业部门非常繁荣?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材料中的“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得益于哪一个著名的工程?材料二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半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唐)杜佑《通典》卷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在经济上的措施。材料三

(3)图1中的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写出图2中纸币的名称?图3表明了南宋时期南方哪一个手工业部门非常繁荣?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材料二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四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材料一 “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材料二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材料四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指出材料四中“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开始于哪个朝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法自西土,故海东未之有也。天宝末,扬州僧始往倭国,大演释教,经黑海,蛇山,其徒号“过海和尚”。
材料二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没有欺辱弱国,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政策来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使得中国与亚非各国建立了友好联系。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埤。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国家对外交往的认识。
材料一 佛法自西土,故海东未之有也。天宝末,扬州僧始往倭国,大演释教,经黑海,蛇山,其徒号“过海和尚”。
——(唐)李肇《唐国史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过海和尚”是谁?他在对外交往中有何贡献?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材料二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没有欺辱弱国,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政策来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使得中国与亚非各国建立了友好联系。
——《中国水运报》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共享太平之福”政策带来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埤。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采取的政策是什么?为何会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国家对外交往的认识。
2.选择题- (共19题)
7.
在对下图的判断中,同学甲和乙发生分歧。乙错误地以为是“清朝”疆域图,被同学甲纠正为“元朝”疆域图。同学甲的判断依据包括

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②满族在元朝形成
③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④大都是元朝都城

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②满族在元朝形成
③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④大都是元朝都城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 |
8.
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 )
A.重文轻武![]() | B.冗兵冗费![]() | C.削弱相权 | D.积贫积弱 |
9.
一位南宋书生每当看到妙语佳句时,总喜欢摘抄下来。在他的“摘抄本”中不可能收录的是( )
A.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B.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C.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D.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0.
某班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下列史实能够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 )
①“苏湖熟,天下足”
②东京商业繁荣
③江西景德镇兴起
④广州外贸发达
①“苏湖熟,天下足”
②东京商业繁荣
③江西景德镇兴起
④广州外贸发达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经济曾经长期落后于北方 |
B.北方人民的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
C.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D.元朝商业繁荣,出现了瓦子 |
12.
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经济发展情况向朝廷作的汇报,情况属实的是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
③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④中国商船已远达非洲东海岸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
③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④中国商船已远达非洲东海岸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3.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 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5.
下列对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草纲目》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 |
B.《农政全书》被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C.《红楼梦》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 |
D.京剧兴起于明朝中后期 |
17.
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场,曾为国家输送了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若想在此应试成功,需要
A.四书五经和规范答题 |
B.诗词歌赋和出身显贵 |
C.自然科学和创新能力 |
D.兵法谋略和强健体魄 |
21.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