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以及城中开阔地和指定剧场,中外艺人,表演戏剧、滑稽剧和其他娱乐节目。时髦妇女夸耀她们别出心裁的衣裳和发式。男人和女人,最喜欢的消遣之一是从波斯传来的马球,……从中亚各国以及日本、高丽来的使臣、商贾和香客,促进了人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的了解。来自这些遥远地区的物品——马匹、珠宝、乐器和织物——激起了宫廷和京城贵族无穷的兴趣。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都长安和元朝大都闻名世界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在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以及城中开阔地和指定剧场,中外艺人,表演戏剧、滑稽剧和其他娱乐节目。时髦妇女夸耀她们别出心裁的衣裳和发式。男人和女人,最喜欢的消遣之一是从波斯传来的马球,……从中亚各国以及日本、高丽来的使臣、商贾和香客,促进了人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的了解。来自这些遥远地区的物品——马匹、珠宝、乐器和织物——激起了宫廷和京城贵族无穷的兴趣。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元朝大都的市场分布在城市的北部,主要集中在三处:一处叫羊角市;一处叫旧枢密院角市;一处叫斜街市,处在积水潭北岸。积水潭是当时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以斜街市一带商业荟萃,是全城商业最繁荣的地方。世界各地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大都的壮丽富庶闻名于当时整个世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的社会特点有哪些?(2)据材料二概括,“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都长安和元朝大都闻名世界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二:“乃命郑和……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明通鉴》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舱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起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都在同一号令下进行。
——《中国历史》七下
(1)综合材料一、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皇帝用什么方式达成其目的?
(3)椐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二:“乃命郑和……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明通鉴》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舱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起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都在同一号令下进行。
——《中国历史》七下
(1)综合材料一、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皇帝用什么方式达成其目的?
(3)椐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选择题- (共14题)
6.
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追溯历史,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
8.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金属货币的短缺 |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D.政府的强制发行 |
9.
葛建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指出,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宋初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的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宋朝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大量南迁 |
B.对外交往频繁 |
C.农业发展迅速 |
D.民族关系和睦 |
10.
据有关资料统计,□□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处应当填写
A.宋朝 |
B.元朝 |
C.明朝 |
D.清朝 |
12.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A.苏轼 | B.李清照 | C.岳飞 | D.辛弃疾 |
13.
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五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了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
15.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部队纪律严明 | B.百姓大力支援 | C.将领善于创新 | D.后勤补给充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