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龙门乡农业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4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1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以及城中开阔地和指定剧场,中外艺人,表演戏剧、滑稽剧和其他娱乐节目。时髦妇女夸耀她们别出心裁的衣裳和发式。男人和女人,最喜欢的消遣之一是从波斯传来的马球,……从中亚各国以及日本、高丽来的使臣、商贾和香客,促进了人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的了解。来自这些遥远地区的物品——马匹、珠宝、乐器和织物——激起了宫廷和京城贵族无穷的兴趣。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元朝大都的市场分布在城市的北部,主要集中在三处:一处叫羊角市;一处叫旧枢密院角市;一处叫斜街市,处在积水潭北岸。积水潭是当时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以斜街市一带商业荟萃,是全城商业最繁荣的地方。世界各地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大都的壮丽富庶闻名于当时整个世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的社会特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都长安和元朝大都闻名世界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二:“乃命郑和……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明通鉴》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舱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起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都在同一号令下进行。
——《中国历史》七下
(1)综合材料一、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皇帝用什么方式达成其目的?
(3)椐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选择题(共13题)

4.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下列哪一项
A.繁荣与开发
B.文明初露曙光
C.分裂走向统一
D.封建国建陷入危机
5.
《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战争场面惨烈
B.火药已应用于军事战争
C.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
D.火药威力巨大
6.
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实现地方自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官员贪腐
D.促进社会和谐
7.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金属货币的短缺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政府的强制发行
8.
葛建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指出,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宋初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的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宋朝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大量南迁
B.对外交往频繁
C.农业发展迅速
D.民族关系和睦
9.
据有关资料统计,(  )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点9.56%,湖广行省占6.97%。 (  )处应当填写
A.秦朝B.汉朝C.宋朝D.元朝
10.
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11.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A.苏轼B.李清照C.岳飞D.辛弃疾
12.
《明史》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
A.目的或动机
B.经过或途径
C.结果或意义
D.特点或影响
13.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部队纪律严明B.百姓大力支援C.将领善于创新D.后勤补给充足
14.
(题文)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15.
文学作品往往折射出历史时代的烙印。下列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的是
A.《窦娥冤》
B.《红楼梦》
C.《西游记》
D.《念奴娇赤壁怀古》
16.
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亦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  )
A.香港B.台湾C.澳门D.新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