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右玉县第二中学、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34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1

1.综合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指出唐末以来“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2.选择题(共14题)

2.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3.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下列哪一项
A.繁荣与开发
B.文明初露曙光
C.分裂走向统一
D.封建国建陷入危机
4.
宋代文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写道:“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这反映了宋朝统治者重视下列哪一阶层(  )
A.士人B.农民C.手工业主D.商人
5.
唐朝末年,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A.辽
B.北宋
C.南宋
D.金
6.
宋太祖为了将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
A.藩镇B.节度使C.转运使D.通判
7.
“脱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初的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
北宋初年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一谚语反映北宋时期(   )
A.军队规模大B.地方势力强大C.赋税沉重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9.
假如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加强禁军力量
B.防止武将专权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提高文人地位
10.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B.重武轻文C.设置通判D.废除丞相
11.
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李世民B.武则天C.赵普D.赵匡胤
12.
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4.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15.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