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33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30

1.综合题(共1题)

1.
对外交往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经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著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杰里·齐格物《新全球通史》

材料二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四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物品和文化的种类有哪些?
(2)举两个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以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3)从材料三看,与过去相比,两宋海外贸易呈现哪些特点?宋代为鼓动励海外贸易设置哪个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5)依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从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21题)

2.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谐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使得李唐王朝迅速灭亡
C.给唐朝的统以致命打击
D.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例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能全面反映其体例变革的一项是
A.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B.采用文官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官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讽刺了当时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东南的社会现实,它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5.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所描述的政权并立局面可能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
通过历史图片挖掘背后的历史信息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历史学科能力,下图反映了
A.宋代商品经济活跃
B.宋代夜市生活丰富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宋代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7.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现象属于该“文化繁盛期”出现的有
A.发明造纸术
B.发明活字印刷术
C.开创科举考试制度
D.鉴真东渡传播佛教
8.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御史台
B.中书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
9.
文物是发现历史、实证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历史文物,可以用来证明
A.唐朝对外交流广泛
B.唐朝对外掠夺金银和人口
C.玄奘西游带回佛经
D.日本向唐朝学习政治制度
10.
有人经过研究发现:两宋时,四川远离中原战火,局势一向较为安定且富庶,成都、眉山成为四川刻书中心。到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兵攻占四川地区,大肆抢掠,成都、眉山的版刻业自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见
A.战争是破坏经济文化发展的罪魁祸首B.社会安定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C.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雕版印书业的发展D.两宋时四川地区活字印刷术比较发达
11.
以下史实中,最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
①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
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
③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④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
秦刚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下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①戚继光抗倭
②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③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A.对外交往与冲突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封建社会的危机
13.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但当时士大夫对其不屑一顾,乾隆帝时期编《四库全书》亦不予收录,民间更不敢印行。然而,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并受到西方学术界的赞颂;狠快销售一空。造成二者科技成果命运截然不同的原因主要是
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生活的时代不同
C.科技成果的价值不同
D.个人影响力不同
14.
1816年,嘉庆帝问大臣孙玉庭:“英国是否富强?”孙答:“彼国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至于需嘛,因我国富彼才富,富不如我国。”帝又问;“何以见得?”孙答:“英国人从我国买进茶叶,然后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由于我国富吗?如若我国禁止茶叶出洋,则英国会穷的没钱活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英国比中国富强
B.因闭关锁国导致统治者闭目塞听
C.对世界形势分析透彻
D.当时英国通过转卖茶叶发展经济
15.
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郑和下西洋
A.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B.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
D.载有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各类物品
16.
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你知道诗中的“夷岛”指
A.海外
B.沿海岛屿
C.日本
D.葡萄牙
17.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以下文物可佐证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有

①君主专制
②农耕经济的繁荣
③中央集权
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
“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这段材料主要歌颂了什么工程或建筑的积极作用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避暑山庄
19.
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A.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中国
C.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
D.玉米等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
20.
下列一组漫画描绘了我国古代臣子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宋以前的坐到宋太祖以后的站,到了明代只能是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C.内阁取代了宰相
D.丞相制度废除的结果
21.
清初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农本思想
D.农商并重
22.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