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这里的“天可汗”指的是谁?他获此称号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2)《步辇图》反映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交往情况?作者是谁?双方交往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
(3)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签订过的和议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请选其中一个和议进行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这里的“天可汗”指的是谁?他获此称号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2)《步辇图》反映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交往情况?作者是谁?双方交往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
(3)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签订过的和议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请选其中一个和议进行评价。
2.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
材料二: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的南北起点的名称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请说出这种工具的名称?与此同时人们又发明了哪种灌溉工具?
(4)材料二中图三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哪朝?什么地区?
(5)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江南经济的发展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宝贵经验?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
材料二: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的南北起点的名称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请说出这种工具的名称?与此同时人们又发明了哪种灌溉工具?
(4)材料二中图三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哪朝?什么地区?
(5)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江南经济的发展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宝贵经验?
2.选择题- (共1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