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看重医学,就在于医学的治病救人与其提倡的“仁爱”思想相吻合。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包含着孔子的“仁爱”思想。医学成了科学知识(知)和伦理道德(仁)合一的学科,行医就成了仁知合一的化身,对医学知识的精益求精就是有仁德的表现。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的繁荣和儒家憧憬的“仁政”、“德政”息息相关。儒学把农业和仁政相联系的“重农”思想,使古代农学也成了仁知合一的学科。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其内容丰富,吸取了儒家经典中大量有关农学方面的思想。儒家具有“知天命”(探求天体运行规律)的传统。“知天命”需要以历法为中心的精确计算;同时,“知天命”还使数学工具化,成为官员处理政务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标志的《九章算术》,主要是以官员解决政务中的实际数学问题为主要内容,它共分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
(1)《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都是同一朝代的科技著作。
(2)古代中国医学、农学都是仁知合一的学科,与入学吻合。
(3)《九章算术》的许多内容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具有重要地位。
(4)古代农学、数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没有直接联系。
(5)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受儒学的影响巨大,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看重医学,就在于医学的治病救人与其提倡的“仁爱”思想相吻合。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包含着孔子的“仁爱”思想。医学成了科学知识(知)和伦理道德(仁)合一的学科,行医就成了仁知合一的化身,对医学知识的精益求精就是有仁德的表现。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的繁荣和儒家憧憬的“仁政”、“德政”息息相关。儒学把农业和仁政相联系的“重农”思想,使古代农学也成了仁知合一的学科。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其内容丰富,吸取了儒家经典中大量有关农学方面的思想。儒家具有“知天命”(探求天体运行规律)的传统。“知天命”需要以历法为中心的精确计算;同时,“知天命”还使数学工具化,成为官员处理政务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标志的《九章算术》,主要是以官员解决政务中的实际数学问题为主要内容,它共分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
——摘编自孙军红《论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特征》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1)《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都是同一朝代的科技著作。
(2)古代中国医学、农学都是仁知合一的学科,与入学吻合。
(3)《九章算术》的许多内容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具有重要地位。
(4)古代农学、数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没有直接联系。
(5)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受儒学的影响巨大,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
2.综合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何显著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4)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重大突破。在物理学方面,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伦琴发现了放射现象;在化学方面,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在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建立,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这些重大突破,为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可能。——宛华主编《世界通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何显著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4)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3.简答题- (共2题)
3.
中国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使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展现出光明前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哪里秘密举行?这次大会召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倡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支撑起中国作为抗日大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的根本前提。请分别指出卢沟桥事变发生前、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合作抗日的两例史实。
(3)对外开放使中国不断融入世界。请指出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重大举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人世界的里程碑,它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哪里秘密举行?这次大会召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倡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支撑起中国作为抗日大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的根本前提。请分别指出卢沟桥事变发生前、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合作抗日的两例史实。
(3)对外开放使中国不断融入世界。请指出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重大举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人世界的里程碑,它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4.
文明是指人类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就的总和。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请回答:
(1)夏、商、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举例说明商朝时青铜铸造取得的成就。
(2)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把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变成现实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3)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文明深刻影响世界。简要指出第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生产关系的史实。
(1)夏、商、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举例说明商朝时青铜铸造取得的成就。
(2)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把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变成现实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3)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文明深刻影响世界。简要指出第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生产关系的史实。
4.选择题- (共8题)
6.
1931年9月28日这一天,重庆全市市民绝食,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停业,下半旗为死难同胞志哀。这次运动是为了反抗日本制造
A.“九一八”事变 |
B.“七七事变” |
C.南京大屠杀惨案 |
D.“六五”大隧道惨案 |
8.
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是《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一书的部分目录,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红旗飘扬井冈山
②为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③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
④新中国的曙光
①红旗飘扬井冈山
②为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③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
④新中国的曙光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③①②④ |
D.④③②① |
11.
下表反映了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的出现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
年份 | 1880 | 1900 | 1910 | 1920 |
产量 | 0.04 | 0.21 | 0.46 | 0.94 |
A.蒸汽机的改良 |
B.火车的诞生 |
C.内燃机的应用 |
D.电灯的发明 |
5.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1道)
简答题:(2道)
选择题:(8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