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571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8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海船 宋代《货郎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重要表现?并据此概括我国古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性。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好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材料二中“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这三项发明具体指什么?据材料二请概述三项发明的重要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一组中外交往图片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三幅图,请你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1)材料一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清代前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2)据材料二,举出两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材料三 根据嘉庆《清会典》,嘉庆十七年(1812年),全国总产粮约为3013亿市斤,约为1.5亿吨。清朝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过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耀眼的辉煌后,终于收尽了最后一抹余晖,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与回味。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民族关系)
材料一 

明长城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
(1)两处建筑见证了明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可取?说明你的理由。
(思想文化)
材料二 明代八股文……注重的还是如何把封建制度发扬光大……其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更是不容低估。
材料三 盛世康乾,文祸频生,蔽日窒天……心寒!学术凋颜,致万马齐喑二百年。叹文人雅士,只穷考据;儒生学者,不法先贤。觇景空谈,闻风畏避,济世英才一夜残。当知也,若精神禁锢,国祚难延。
(2)围绕“明清思想文化专制”主题,归纳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的共同点有哪些?
(政治制度)
材料四 仔细想来,两千年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加强皇权专制为宗旨,结果就是使专制越来越深刻……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3)总结明清两朝“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
(科技文化)
材料五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总的特点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荣,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4)哪一新的剧种的出现能证明明清时期“艺术繁荣”?

2.列举题(共3题)

4.
建筑是时代的体现。依据提示列举相应的内容。
(1)中日唐朝友好关系的见证,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建筑是________。
(2)《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元朝繁华景象的城市是________。
(3)明朝北京城的核心是宫城即________。
5.
依据提示列举相应的内容。
(1)唐朝的全盛时期是________。
(2)使辽与北宋边疆保持和平的盟约是________。
(3)叙述从战国到五代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________》。
6.
根据所给的信息,请将相关人物的名字填在横线上。
(1)敢于直言,经常提醒皇帝居安思危,被喻为“一面镜子”,他是________。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________。
(4)“他率领本部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重返祖国”,他是________。

3.判断题(共1题)

7.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清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明末最典型的昆剧作品是汤显祖创作的《长生殿》。
(3)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4)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4.选择题(共16题)

8.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举办一期“隋唐书画展”,下列人物的作品可以参展的是
①白居易
②颜真卿
③欧阳询
④吴道子
⑤阎立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9.
对于两宋的研究与思考成为近来热门话题。以下不属于北宋、南宋的共同点的是
A.给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
B.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C.都与辽政权进行过战争
D.都与西夏、金并立过
10.
将下边四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按生活时代排序依次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11.
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2.
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

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①出现盛世   对外开放   使用火药 ②国家统一  商业繁荣   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   贸易发达   发明司南 ④强化皇权  闭关锁国   科技落后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3.
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A. 副宰相
B. 通判
C. 节度使
D. 转运使
14.
明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下列有关明朝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棉纺织业在明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明代的棉纺织业中心
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15.
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部小说共同点的介绍中,错误的是
A.都成书于元末明初
B.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C.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
D.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6.
下图人物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0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其中却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这反映明朝中后期
A.繁荣与开发并存
B.政权分立
C.政治腐败
D.经济高速发展
17.
1644年,明朝政权的灭亡直接与 有关。
A.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B.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C.吴三桂的军队
D.皇太极带领清军入关
18.
小王同学从网上搜集了一些明末清初的相关史料,请你按时间顺序为他重新排列一下
①崇祯自缢
②李自成建立大顺
③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④皇太极改国号
A.③①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19.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A.接受汉族文化
B.巩固东南海防
C.发展海外贸易
D.鼓励官员进谏
20.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21.
对于下图所示著作,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曾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这部著作
A.认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B.广泛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
C.主要记述了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D.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情况
22.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亲征噶尔丹D.雅克萨之战
23.
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段史料反映了(   )
A.明朝时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明朝时的京官很悲观
C.明朝时的京官度日如年
D.明朝君权空前加强,形成了对百官的极大震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列举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