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8年中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3)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559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3

1.综合题(共5题)

1.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新航路的开辟

第一次工业革命

鸦片战争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一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材料二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
材料三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组织形式、斗争目标方面有哪些新发展。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1920年前后,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二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2)材料二中“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
4.
小明打算通过实地参观著名的古代人类遗址来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下面是他选取的四处遗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金字塔遗址

图二古代巴比伦城遗址

图三克里特岛宮殿遗址

图四殷墟遗址
(1)如果要把这四处遗址分成两类,应该怎样分?并写出分类标准。
(2)在图一和图四的遗址当中都可以看到神秘的古老文字,这些古老文字反映的共同的人类发展阶段是什么?
(3)如果你是小明,参观完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除了实地参观考察了解历史外,小明在学习中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5.
某校同学以“民族主义”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主义的兴起)
材料一

拿破仑执政后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促进了革命原则在粮个欧洲传播……对被占领国家的掠夺和压迫使欧洲人民很快放弃了对拿破仑的幻想,民族主义以一种反对他国霸权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式在拿破仑所占领的欧洲兴起。
——张旭瑞《西方文明简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战争对当时被占领的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
(民族主义与一战)
材料二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的刺杀行为。
(民族主义在战后)
材料三

签字仪式在镜厅举行,讽刺的是,镜厅正是1871年俾斯麦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的地方。现在,德国代表团要在这里终结德意志帝国。
——张旭瑞《西方文明简史》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德国的战后处理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选择题(共15题)

6.
河南是文物大省,既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源于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①殷墟
②龙门石窟
③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④“天地之中”建筑群
⑤豫剧
⑥少林功夫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
7.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题文)“条约的网络编成了所谓条约制度: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个制度的起点正是□□□□后的第一组条约。这段材料的空格处应填写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日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 治标不治本,没触碰封建制度
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药力过猛,难以下咽
10.
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征程二万经风雨”指的是
A.中共“一大”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
C.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1.
1940年9月5日,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此次)大战是第一件兴奋人心的大事……今日《大公报》、新蜀社论称赞华北八路军战绩,蒋有电嘉奖,何亦允发子弹。”材料中所说的“大战”
A.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坚定了国共合作的决心
C.振奋了国人的抗战信心
D.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
12.
“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据此可知,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国民党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3.
***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14.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
B.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程度
C.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D.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15.
20世纪70年代某国领导人访华时致辞:“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关系有过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系停留在不正常和不自然的状态下,我们只能坦率地承认这个历史事实。”这一致辞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进程
B.推动了美国对华由敌视到合作
C.促进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
D.实现了中国外交关系重大突破
16.
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 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7.
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启蒙运动开阔了视野
18.
下表是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其结果共同说明了(  )
国家
手段
纲领
结果
英国
内战和“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美国
武装斗争
《独立宣言》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法国
激烈的革命与战争
《人权宣言》
经过共和国﹣帝国的反复,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立法是革命的前提B.武装斗争是唯一的选择
C.正义事业战无不胜D.欧美巨变是时代的潮流
19.
有学者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工业化的深入和扩展重铸了一个强大而‘同质’的民族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这里的“同质”是指
A.推翻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B.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C.统一的联邦和统一的经济制度
D.同一文化和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20.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
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

3.单选题(共2题)

21.
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 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22.
(题文)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和金银矿的开发,欧洲国家确立了“非洲眼务于美洲,的总政策。材料中所说的“总政策”体现为
A.向美洲倾销廉价商品B.民引进非洲农作物品种
C.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D.向美洲提供生产设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5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