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洛阳白马寺

图二巴黎圣母院
(1)图一、图二分别属于哪一宗教的著名建筑?
(2)如果暑假去洛阳旅游,除了参观洛阳白马寺外,你还可以有机会参观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3)图片所示的两种宗教影响力巨大、信徒众多,宗教建筑密布全球各个角落。试从教义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综上,我们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探究历史?

图一洛阳白马寺

图二巴黎圣母院
(1)图一、图二分别属于哪一宗教的著名建筑?
(2)如果暑假去洛阳旅游,除了参观洛阳白马寺外,你还可以有机会参观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3)图片所示的两种宗教影响力巨大、信徒众多,宗教建筑密布全球各个角落。试从教义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综上,我们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探究历史?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螺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
(2)结合史实冋答‘现代化”过程中,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转变”产生影响的历史事件有哪些?(一例即可)这种“转变”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螺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
(2)结合史实冋答‘现代化”过程中,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转变”产生影响的历史事件有哪些?(一例即可)这种“转变”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什么认识?
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什么认识?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两个历史人物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
(2)比较上面拿破仑、罗斯福的大事年表,两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有何相似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伟大历史人物和时代的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
拿破仑大事年表 | 罗斯福大事年表 |
1779年,在法国布里埃纳军校学习1793年,收复土伦被授予准将军衔1796年,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官开始了独立作战的生涯1799年,发动霁月政变成立执政府1804年,正式颁布法国《民法典》1807年,在弗里德兰大败俄军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 | 1900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历史学和新闻学1913年,成为海军助理部长,主张建设“强大而有作战能力的海军”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总统1933年3月至6月,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法律克服危机影响1941~1945年,领导美国参与反法西斯战争 |
(1)材料中两个历史人物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
(2)比较上面拿破仑、罗斯福的大事年表,两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有何相似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伟大历史人物和时代的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
5.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美国舰队登上日本土地

明治时期,日本街头的电灯

黄海海战

美国舰队登上日本土地

明治时期,日本街头的电灯

黄海海战
2.选择题- (共15题)
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认为:现代西方帝国主义之通性为何呢?简单说来就是:滥用暴力,追求暴利,不择手段,绝情寡义.下列不能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是 ( )
A.英国向中国疯狂走私鸦片 |
B.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到处烧杀抢掠 |
C.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D.西方近代先进科技文化传入中国 |
7.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该材料主要表明
A.辛亥革命完全失败 |
B.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
C.中国民众精神麻木 |
D.救亡图存大势所趋 |
8.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
B.国民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抗日战争 |
9.
有人写道:“从1928年成立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受到内部纷争和外来入侵的闲扰,几乎没有一天享受到安宁。”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交织 |
B.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
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D.中国没有完成统一,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 |
10.
据周锡根《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战和宗教政策》一文:云南迪庆藏区的贫农张文耀和红军长征留下的伤病员,领导群众进行暴动,联合维西、丽江、永胜、鹤庆、剑川等八县的彝、藏、白、纳西、汉族人民4000余人,在“杀官安民”“打富济贫”的口号下,占领金沙江东岸桥头和格鲁湾一带,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统治者。史实说明红军长征
A.保留了红军的骨干 |
B.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
C.为抗战新局面到来创造了条件 |
D.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
11.
***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转折点”可能出现在
A.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
B.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 |
C.中共进行三大战役时期 |
D.渡江战役顺利进行时期 |
12.
1955年,***指出:“农民的出路主要还在农村,他们可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讨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此番话意在鼓励农民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B.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
C.成立农村人民公社 |
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
13.
罗斯•特里尔在《***传》中记载:“从某种角度看,***和尼克松都有收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材料中提及的事件
A.实现了中美建交 |
B.加快了中日建交步伐 |
C.解决了台湾问题 |
D.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 |
14.
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最重,大多数都放在电视机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这可以反映出
A.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 |
B.“厚重”机型已无观看意义 |
C.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 |
D.“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 |
16.
“某国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这可以说是某国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材料中的某国是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17.
18世纪末,奥地利作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A.圈地运动的进行 |
B.蒸汽动力的应用 |
C.石油工业的发达 |
D.电器的广泛使用 |
18.
“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辟。”这段话评价的是
A.法拉第的电磁学 |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
C.达尔文的进化论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缘起,包括欧洲主要国家“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材料主要指明了
A.一战发生的背景 |
B.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 |
C.二战导致的结果 |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史学家定性为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保证胜利的精神支柱。在某场战役里,苏联人民以高昂的爱国精神,誓死力保国土,用鲜血构筑了二战东方战线的“拐点”。这场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
B.中途岛海战 |
C.斯大林格勒战役 |
D.珍珠港战役 |
3.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5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