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替李陵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为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王安石变法以后,他离开朝廷,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下迄五代末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顺序记写,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关联交代得清清楚楚。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同之处。并写出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撰写的特点。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替李陵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为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王安石变法以后,他离开朝廷,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下迄五代末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顺序记写,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关联交代得清清楚楚。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同之处。并写出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撰写的特点。
2.综合题- (共3题)
4.
17世纪初期,英国开始在印度和北美进行殖民,经过百余年“田园诗式”的征服,英国、印度和北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简要说明这一时期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影响,请指出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统治发生的变化。
3.选择题- (共17题)
9.
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选项 | 事件 | 结果 |
A. |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
B. |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投刊,宣传变法 |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
C. |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
D. |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
A. A B. B C. C D. D
1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下列因西安事变促成的“变化”是(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B.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变为一致抗日 |
C.张学良、杨虎城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 |
D.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11.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对侵略者的厌恶 | B.中西交融的情形 | C.全盘西化的态度 | D.天朝上国的心理 |
14.
1992年,呼和浩特市成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件事属于下面对外开放进程图中的( )
有重点→由点到线→点线面结合→全方位
有重点→由点到线→点线面结合→全方位
A.有重点开放阶段 | B.由点到线阶段 | C.点线面结合阶段 | D.全方位开放阶段 |
19.
在一节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比较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如下特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①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 ②发明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③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
①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 ②发明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③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
A.零项 | B.一项 | C.两项 | D.三项 |
20.
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与之相符的是( )
A.华盛顿谴责殖民主义者的罪行 | B.林肯批评南方种植园主的叛乱 |
C.威尔逊揭露一战的灾难性后果 | D.罗斯福感叹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