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材料判断题。
材料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了几位帝王,写出宋朝的建立者是谁。
(2)小史同学在学习了蒙元帝国历史后,认为“大蒙古国的建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进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这些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唐代中外交往的两个典型事例,并谈谈他们的共同贡献。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项政策的实施?这项政策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关加以管理?宋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哪里?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矗立着建立于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广场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材料三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绵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唐初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唐朝盛世对我们实现现代中国的强盛有哪些启示?
材料论述题。
材料一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材料二 鉴真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请回答: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并写出结论。
2.选择题- (共29题)
A.秦朝人 | B.汉朝人 |
C.隋朝人 | D.唐朝人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②①③④⑤ | B.②③①④⑤ | C.②③④①⑤ | D.②①④③⑤ |
A.听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 B.了解科举制度 |
C.学习活字印刷 | D.翻阅《红楼梦》 |

A.元曲 | B.昆曲 | C.杂剧 | D.京剧 |
A.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
B.鉴真东渡日本主要是为了学习日本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 |
C.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倭,捍卫了国家主权,表现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概 |
D.闭关政策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明末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
B | 明朝修筑故宫 |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
C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
D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 |
A. A
B. B
C. C
D. D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