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材料二: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修订法律,澄清吏治;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方面,设立学堂和印书局等。
材料三 大生纱厂,清末创办的私营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工人刚子较低,正、杂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1)材料一对比之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2)材料二是哪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哪些条款主张体现这次变法的性质?
(3)根据所学知识,用图示法表示材料所述事件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材料二: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修订法律,澄清吏治;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方面,设立学堂和印书局等。
材料三 大生纱厂,清末创办的私营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工人刚子较低,正、杂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1)材料一对比之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2)材料二是哪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哪些条款主张体现这次变法的性质?
(3)根据所学知识,用图示法表示材料所述事件之间的关系。
3.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文化有何共同特点?图二建筑所反映的宗教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国的?
(2)两幅图片展示的文化遗产所反映的文明交流的方式有何不同?
(3)谈谈你对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看法?

(1)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文化有何共同特点?图二建筑所反映的宗教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国的?
(2)两幅图片展示的文化遗产所反映的文明交流的方式有何不同?
(3)谈谈你对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看法?
4.
革命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种重要方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 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09 年 2 月 12 日,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 200 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中国网援引英国广播公司报道
材料三 俄国 1861 年改革后,一位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列宁则指出:“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
材料四 ……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 ……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 ……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摘自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下
(1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 18 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2 ) 材料二中,奥巴马特别感激林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 依据俄国 1861 年改革的有关内容,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两种认识的基本依据。
(4 ) 材料四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首要目标”,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5 ) 美、日两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 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09 年 2 月 12 日,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 200 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中国网援引英国广播公司报道
材料三 俄国 1861 年改革后,一位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列宁则指出:“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
材料四 ……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 ……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 ……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摘自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下
(1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 18 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2 ) 材料二中,奥巴马特别感激林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 依据俄国 1861 年改革的有关内容,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两种认识的基本依据。
(4 ) 材料四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首要目标”,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5 ) 美、日两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2.选择题- (共18题)
8.
有人用《增广贤文》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洋务运动。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指
A.自强,求富 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 |
B.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创办中国近代工业 |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
D.维护清朝统治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10.
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 B.华北亊变 | C.西安事变 | D.七七亊变 |
11.
初二年级打算办一期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宣传报,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A.产生 |
B.初步发展 |
C.黄金时代 |
D.衰落 |
12.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
B.新中国的成立 |
C.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16.
“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它摧毁了平民心目中压迫的象征,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材料中的“平民心目中压迫的象征”是指
A.路易十六 |
B.法兰西第一帝国 |
C.巴士底监狱 |
D.欧洲反法联军 |
17.
“在1689年的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它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正式结束了。”该岛国这一历史转折的实现是通过( )
A.发表《独立宣言》 | B.发动“光荣革命” |
C.颁布《权利法案》 | D.开展宪章运动 |
18.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一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但丁、莎士比亚 | B.达尔文、马克思 |
C.鲍狄埃、贝多芬 | D.克伦威尔、林肯 |
20.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C.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产量 |
D.发动对外战争转嫁危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